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大工程”短期有助于缓解房地产的下行态势——2024年两会的六大关注点(下)

2024-02-29 17:43:01 听新闻

作者:解运亮    责编:蔡嘉诚

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可能是重点方向。

作者解运亮,信达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肖张羽,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

 

核心观点

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设定?2024年各省GDP增速目标的加权平均数为5.4%。2019至2023年,全国GDP增速目标低于地方GDP增速目标平均值0.3-0.8个百分点,据此我们推断2024年中央GDP目标设定在5.0%左右的概率较大。将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短期能够稳定微观主体的信心,长期而言有助于在2035年更顺利地实现远景目标。

财政政策如何发力?财政政策适度加力,预计2024年年初预算赤字设定在3%左右,另外安排1万亿不计入赤字的特别国债,实际资金支持力度保持在比2023不减的水平;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8-4万亿元之间。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目前我国财政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尤其是中央杠杆率不高,中央加杠杆空间大。

货币政策如何定调?当前我国通胀水平较低,低通胀导致实际利率偏高,货币政策存在放松空间。货币政策基调预计延续“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结构上,“五篇大文章”或将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

促消费、稳就业有什么抓手?在高基数下,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概率减弱,可以看到2024年各省加权平均的社零目标增速普遍下调。2024年加权平均目标增速6.4%左右,较2023年的7.1%下调0.7个百分点。根据各省政府工作报告,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可能是重点方向。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就业目标基本与2023年持平,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仍待破解,或需要关注青年人就业偏好的变化。

如何化解房地产风险?2023年下半年以来地产政策放松提速,但对房地产市场的提振效果有限。两会有望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出更明确的部署。“三大工程”短期有助于缓解房地产的下行态势,长期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着力点。

如何布局高质量发展?自2023年9月在黑龙江首提“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提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具体而言,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的新质生产力计划旨在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未来产业布局等措施,提高地区的经济。

风险因素: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加大;房地产市场波动超预期。

正文

四、促消费、稳就业有什么抓手?

在高基数下,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大概率减弱。按照支出法拆解2023年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2.5%、28.9%、-11.4%,其中最终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远高于往年水平,其背后是2023年作为疫后正常化的第一年,居民消费集中释放,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然而,2024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趋降,一是疫后消费出现脉冲式修复,2023年的基数较高;二是社零两年平均增速已经在四季度出现了下滑趋势,消费的降温源于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两大因素均偏弱:(1)四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由6.2%下降至5.3%,其中财产性收入增速距离疫情前差距较为明显。(2)三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一度高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但四季度居民消费倾向再次低于疫情前,显示居民的消费意愿承压。

2024年各省加权平均的社零目标增速普遍下调。近两年均公布了社零目标增速的共有22个省份,其2024年加权平均目标增速6.4%左右,较2023年的7.1%下调0.7个百分点。大多数省份消费增长目标高于GDP增长目标,公布目标的省份社零增速的目标区间为5%-10%。与2023年相比,多数省份均下调消费目标,如新疆、福建、安徽分别较2023年下调4.0、3.5、2.5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可能是重点方向。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提出,2024年将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商务部将重点做好四项促消费工作:一是办好“消费促进年”一系列活动,与相关部门和各方一道,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二是推动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三是促进国货“潮品”消费,推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国货“潮品”消费厚植文化和商业基础;四是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地方两会也频频提及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文旅、“国潮”等消费新业态。

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均超额完成。两会谋划全年工作目标时,一般会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两个指标。从全国范围来看,2023年失业率的月度均值为5.2%,低于目标的5.5%;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于目标的1200万人。分省份来看,各省份普遍达成了2023年目标,比如北京市2023年初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实际值为4.40%;广东省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139.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进度高达126.6%。

就业结构呈现出农民工就业好于城镇人口的特征。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外来户籍的失业率波动较大,且绝对值显著高于本地户籍人口。但2023年外来户籍人口失业率不断改善,下半年开始持续低于本地户籍人口,截至2024年1月外来户籍、本地户籍失业率分别为4.7%、5.4%。我们认为,农民工就业表现较好与服务业需求较为旺盛有关,2023年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恢复向好,吸纳外籍户籍人口就业较多。

我们预计2024年全年就业目标基本与2023年持平,稳就业的重点工作可分为四项。与2023年预期目标对比,大部分省份的就业目标保持一致,其中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将失业率目标定为5%以内;江苏将目标定为5%左右。依据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稳就业的下一步工作可分为四项:(1)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推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向中小企业延伸,挖掘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2)健全就业服务培训体系,以数字赋能和基层治理为牵引,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3)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力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岗位,强化困难毕业生专项支持,加强脱贫人口、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4)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制订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管理规定,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仍待破解,或需要关注青年人就业偏好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月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4.9%,显著高于25-29岁(6.1%)、30-59岁(3.9%)的劳动群体。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预计依然突出。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变迁,青年人就业偏好也正在发生变化。参考智联招聘的报告,高校学生的就业偏好主要了三点变化:一是求稳心态持续上升,国企成“香饽饽”,从毕业生偏好的企业类型看,2023年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6.7%,较2022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且连续3年呈上升态势。二是高校学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高端制造业尤其受到青睐,有8.1%的2023届毕业生期望进入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比2022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三是选择房地产/建筑、教培行业的占比进一步收缩,分别为5.2%、5.5%,连续3年呈下降态势。

五、如何化解房地产风险?

2023年下半年以来地产政策放松提速,但对房地产市场的提振效果有限。2023年下半年需求端降首付、降利率、认房不认贷政策接连落地,核心城市陆续放松“四限”政策;供给端,“三个不低于”、“房企白名单”等房企纾困措施相继提出,帮助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2023年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负增长进一步加深,由6月的-5.3%下降至12月的-8.5%;二手房房价来看,2021年至2023年两年间二三线持续下跌,一线城市在2023年年中之前基本横盘,下半年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截至2023年12月,一二三线二手房价较2021年8月累计涨跌幅分别为-3.8%、-8.3%、-10.1%,和历史房价进行比较,二三线房价已跌至2019年3月的水平。2024年开年之后,新房销售的高频数据仍处于历史低位,居民购房意愿仍待改善。

两会有望对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出更明确的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并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再提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体现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今年1月26日,住建部召开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强调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编制住房发展规划为抓手,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

三大工程短期有助于缓解房地产的下行态势,长期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着力点。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着墨颇多,体现出“三大工程”在推进房地产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地位。

保障性住房方面,新的保障房体系划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本身体量较大,增量可能有限。配售型则针对工薪收入群体和引进人才群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开始得到实质性发展,例如浙江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广西规划新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达到4000套。此外,保障房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山东和四川都提到要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城中村改造方面,各地数量和目标呈现多样化,部分地区还提出了不同的改造户数和安置住房等要求,例如河北规划建成棚改安置房 7 万套。对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方式也存在差异,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以及城乡建设项目,例如上海提到了"两旧一村"的改造;天津实施7个城市更新项目和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 27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辽宁要在全省14个地级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改造城中村项目51个。此外,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到探索“房票安置”政策机制破解改造安置难等问题,2024年1月5日,石围塘旧城改造项目发放广州首批房票,首批共发放8张,房票安置与城中村改造结合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平急两用”基础设施方面,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该部分的篇幅相对较少。

伴随着央行重启PSL、广州房票落地等因素推动,三大工程配套政策预计将加速落地,并对2024年的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2023年12月央行重启PSL之后,本轮PSL投放已达5000亿。假设PSL的撬动乘数在1.5-2.0倍之间,则可以拉动全年地产投资6.8-9.0个百分点。

六、如何布局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自2023年9月在黑龙江首提“新质生产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提及。2024年1月31日,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纵览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半左右的省份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都有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我们判断“新质生产力”或将成为两会的焦点之一。

具体而言,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2023年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指出,以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为目标,以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未来产业。

使用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三大维度量化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王珏、王荣基在《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一文中,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劳动者,选用人均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人力资本结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结构、人均GDP、人均工资、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和创业活跃度7个指标衡量。二是劳动对象,包括新兴战略产业占比、机器人数量、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力度、污染物排放和工业废物治理6项指标。三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总体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消耗、人均专利数量、R&D投入、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化8个指标。

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总体新质生产力水平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6个省份,这些地区科技创新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充裕,且较早布局前沿领域,因此更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地区包括宁夏、山西、吉林、广西、黑龙江、海南、云南、新疆、甘肃、贵州10个地区,这些地区难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具备明显产业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较为迟缓和落后,亟须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过渡。

各省2024年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部署主要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三线并进。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省的新质生产力计划旨在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未来产业布局等措施,提高地区的经济。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湖北提出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鼓励企业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传统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二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多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例如内蒙古计划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围绕京津冀庞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市场,提供有力可靠绿色算力保障,力争智算规模突破2万P。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多省提出培育6G、卫星应用、高端芯片、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风险因素:

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假设两会政策部署及后续政策落地情况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2024年经济基本面的恢复。

地缘政治风险加大:2024年美国大选等外围因素可能会影响国内、国外对中国市场的风险偏好。

房地产市场波动超预期:假设2024年中国房地产压力依然较大,可能会加大经济下行风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点击阅读>>2024年两会的六大关注点(上)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