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迈瑞、联影们出海淘金,9000亿医疗器械还是好赛道

第一财经 2024-03-19 11:42:26

作者:健闻咨询    责编:高雅馨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出海是整个行业的历史性机遇。

(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要么轰轰烈烈的出海,要么踏踏实实的死去。”

近期,在北京望京的一家咖啡厅里,一位医疗投资人向《健闻咨询》谈起现在中国头部医械公司出海的紧要性。他所在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曾参与过对联影医疗等企业的投资。

这或许是一句略显激烈的评价,但在当下,对于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出海的必要性确实已到了重要关头。过去,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抓住了做仿制产品、国产替代、本土渠道优势的机会,一众细分领域都诞生了龙头上市公司,后来,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工程师的红利,趁着过去几年的硬科技上市潮,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在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神经介入等赛道都出现了多家有硬实力的上市公司。

今年,在资金端二级市场股价低迷、一级市场投融资金额下降,在政策端上的医疗反腐和多个品类的集中采购等诸多行业现实面前,中国大部分医疗器械公司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推到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面前:出海。

从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中国头部医疗器械公司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信息,我们便可以发现出海的“风景”:2023年上半年,迈瑞医疗境外销售收入66.9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已到40%;联影医疗在境外销售收入7.18亿元,同比实现增长 32.29%。(本文除特别注明的货币单位之外,其余数值均为人民币。)

在这两家公司近期的多份咨讯公告里,“出海”、“海外市场”等是一些被频频提及的词和花了浓墨重彩去描述的“蛋糕”,而在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和一些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那里,出海都成了一个必然出现的战略选项。

表面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字逻辑: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突破4800 亿美元,而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9090亿元,中国市场仅占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规模。出海,即意味着追求增长,在一个百亿美金级的全新市场里去淘金。

但实质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出海是整个行业的历史性机遇。多位行业人士预测,“2024年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出海大年”。

前有迈瑞、九安为代表的真实暴富故事,后有联影的国产高端设备产品成功出海的例证,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众多公司,出海与否,这不仅关乎自身的商业成败,也关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命运。

从九安到迈瑞:暴富与野心

48天,从6元/股左右,到68.44元/股,股价暴涨超十倍,这是九安医疗在2022年初“亮瞎”市场的行情。

暴涨缘于其向外披露,自家的抗原试剂盒不断揽得海外大单。自2021年11月以来,九安医疗美国子公司iHealth的新冠抗原自测试剂盒在美紧急获批使用,到2022年5月初,已揽下不低于21.08亿美元大单。

当时,九安医疗热到连收深交所4份监管函或关注函。在2022年1月12日下发的关注函中,深交所要求公司对试剂盒产品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检测有效性、“1+1”检测方案的提出依据等方面进行核实,并说明是否存在夸大性宣传、误导性提示以迎合市场热点概念、炒作股价的情形。

但是九安医疗闪耀市场的暴富与疫情脱不开关系,疫情结束后,在最新的财务报告中,九安医疗的业绩回落,进入常态化发展。

九安医疗的起落背后,其实暴露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大问题,即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以低值医用耗材和中低端医疗设备为主,高端产品和设备占比较低。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

类目上,医疗器械三大板块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低值耗材>医疗设备>高值设备,2022 年低值耗材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为 55.4%,医疗设备达到 38.8%,高值耗材则为 14.1%。

此数据的高低基本说明了不同赛道出海的难易程度,最容易且最早出海的是低值耗材,其次是医疗设备,而高值耗材目前整体仍处于出海的起步阶段。

如果抛开偶然“暴富”的九安医疗且不提,那真正有说服力的出海医疗器械代表企业,还得是“器械一哥”——迈瑞医疗。

迈瑞的出海之路,依靠的是买买买。2008年,迈瑞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Datascope医护监控设备业务,成为全球监护仪第三大品牌。2011-2012年,迈瑞又在IVD、输注泵、骨科及内窥镜业务上收购了近10家公司。2013-2014年,公司以1.05 亿美元收购高端超声影像制造商Zonare,杀入高端超声市场。

这些并购不仅为迈瑞带来了产业线,还带来了完整的销售网络。这两年,迈瑞又发力IVD,向着平台型企业的道路越走越远,丰富产品,为医疗机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近几年时间里,迈瑞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上下徘徊,其海外收入自2018年从26%上涨到43%,2020年创下高峰(48%),之后两年则维持在40%左右。

迈瑞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0%。国际市场的增速在二季度实现了反弹,其中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业务二季度增长均超过了35%,发展中国家二季度增速也恢复至20%以上。受医疗反腐影响,国内公立医院正常的招投标活动推迟,对国内业务的开展造成一些挑战。但国际市场三季度增速环比二季度进一步提速至20%以上,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速进一步提速至30%以上。

最新的消息是,在2024年1月初,迈瑞发布公告称,拟由全资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的方式,使用66.52亿元自有资金,实现对上市公司惠泰医疗控制权的收购,本次交易合并估值为 302 亿元。惠泰医疗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是国内电生理等心血管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从海外买到国内,迈瑞医疗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公司有能力、也有信心在2025年跻身全球前二十医疗器械榜单。但是,进入全球前二十仅仅也只是公司当前阶段的目标,之后要向全球前十、甚至更高的行业地位发起冲击。”

纵观迈瑞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史,持续扩充产品线、不断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从最初以监护仪起家,到逐步进入血球、超声等领域,构建起了以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为主导的三大产线,并不断在这三大产线里横向拓展了更多的细分赛道。而更重要的是,迈瑞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出海”与“国际化”发展的前瞻性,如果离开了出海,迈瑞也不会是今天的迈瑞。

在九安与迈瑞之外,中国医疗器械各品类的公司出海已成一大趋势。据浙商证券研报,2020-2022年间,,我国A股医疗器械相关企业海外收入规模从2018年的257亿元快速提升至2022年10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2%。其中,医疗设备(总额105亿元,占比9.7%)海外收入规模位列第三,高值耗材(+25.1%)海外成长较快。

出海大潮已起,9000亿医疗器械还是好赛道

“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国内市场解决吃饭问题,海外市场解决吃肉问题。”这是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此前在一场行业会议上对医疗器械行业的预判。

虽然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占全球市场的27.5%,已成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但无论是主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是被动应对国内市场的压力,出海都成为了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国内市场虽然够大,但集采仍使得出海变成一个必选项。从2020年起,国家带量采购终于在器械赛道靴子落地,截止目前,陆续已组织四批次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品类依次为冠脉支架、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类耗材、人工晶体和运动医学相关耗材。而前三次国采结果显示,集采后相关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0%,第四次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左右。

由此,全新市场逻辑就此开启,未来相信集采趋势必然在医械领域加速推进。国家集采良药苦口,短期或带来阵痛,但长远有利于行业结构优化,实现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和出海的过程。在这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

近年来,伴随国产医疗器械整体研发水平的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不仅过往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产医疗器械行业正逐步实现与国际品牌比肩并跑的目标。

这其间的标杆企业之一,便是联影医疗。

“2011年的春天,我们赤手空拳,白手起家,从无到有搭建起了联影这一平台,一起将改变的种子埋下。”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强在公开信动情回忆公司历程,那是一个全球巨头林立的年代。

联影医疗所在的赛道,国内高端市场长期被一些老牌欧美企业占据。以联影医疗所处的医疗影像设备为例,海外三巨头——西门子、飞利浦、GE医疗,曾是国内医疗器械厂商难以逾越的高山。而联影医疗坚持自研,打破了国外医疗影像设备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封锁,并取得一定成效,这对国产高端医疗器械而言,无疑是一个莫大鼓舞。

在出海上,联影医疗也一直坚持高举高打,直接进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全球最高端的医疗设备市场,从2017年的零海外市场收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到2022年有12%的收入来源于海外。2023年,联影医疗在境外销售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 32.29%。

还有另一家值得提及的企业,是上海的奕瑞科技。奕瑞科技凭借凭借影像产品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获得了柯尼卡、富士、西门子等全球多家企业的订单,公司生产的数字化 X 线探测器,是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C 型臂 X 射线机(C-Arm)等多种医疗设备的核心上游部件。2022年,奕瑞科技约 36%的产品销往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境外主营业务收入为 5.25 亿元,同比增长19.52%。

在上海科创集团海望资本基金执行合伙人马可看来,中国的医疗器械赛道伴随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出海的趋势背后,反映了整个产业链的大跃进和变迁。“如果说,药物研发考验一个国家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那么医疗器械就考验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就像七八年前的国产手机、四五年前的国产汽车一样,如今的医疗器械行业也处于国产替代和海外扩张的前夕。”

参照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经验,“出海”和“国际化”几乎是巨头发展的必然痕迹。德勤的研报显示,而国际领先医疗器械公司国际收入占比均值在50-60%之间,飞利浦、罗氏诊断等欧洲品牌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别高达81%和67%。目前,中国领先医疗器械国际收入占比均值仅在20-30%之间,未来肯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据灼识咨询数据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从2021年的9090亿元,以复合增长率11.9%保持增长,到2030年实现24924亿元的规模。

国产替代叠加出海机遇,未来十年,医疗器械还是一个好赛道。

 

(本文作者健闻咨询,医疗行业跨界洞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