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开始实施,相关企业将依托大湾区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构建三条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在核心节点布局建设制加一体化加氢站,全面完善布局氢能“制-储-加-用”产业链。
在23日召开的2024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年会暨中国燃料电池与氢能技术学术研讨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能源体系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也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由广东省属国有独资重点企业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晟控股”)牵头,联合云韬氢能、氢蓝时代、清极能源、中集氢能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企业,构建“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 ”“广州- 中山-珠海-澳门 ”“ 广州-佛山-茂名-湛江 ” 三条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规划建设4座加氢站,满足整条线路车辆运营需求,计划初期在该线路上投放600台氢能车辆进行运营。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物流业较为发达的核心城市,城市经济体量占广东全省的66.1%,且彼此城际线间隔均在70公里以内,具备氢能绿色运输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
3月23日,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行动方案启动仪式现场。摄影/章轲
“广东省是全国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发展的高地。”广晟控股董事长吕永钟在年会上透露,“粤港澳大湾区燃料电池技术与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已成立,将进一步整合燃料电池与氢能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政策为指导,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多元开放的平台。
专家介绍,目前,粤港澳三地在氢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可进一步提升湾区在氢能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也要求,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年会上,多位专家建议,当前应促进国内一流燃料电池领域学术交流,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推动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迈上新台阶,助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燃料电池与氢能产业体系。
交易完成后,亿华通控股股东预计变更为旭阳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旭阳集团实控人。
探索对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的金融服务,有序推进氢能、核电等能源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尚处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氢能产业生态尚未全面建立,不仅规模尚未上去,而且受国外技术壁垒限制严重。
我这次上会提交了三份提案,聚焦如何提升广东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建言献策,具体包括:促进和鼓励国际组织在广东省设立办事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际创科中心、促进大湾区数字人民币应用。
如何进一步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如何更好地加强粤港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