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石化(600028.SH)最新获悉,中国石化部署在海南的福深热1井顺利完钻,井深达5200米,刷新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纪录。
“该井的成功钻探,揭示了华南深层地热形成与富集机理,意味着我国干热岩勘探在地区和深度上取得新突破,对提升我国华南地区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化向记者表示。
中国石化方面还表示,下一步,公司将依托福深热1井开展深化研究和现场试验,建成我国华南首个深层地热产学研一体化现场试验研究平台和开发利用示范平台,探索形成适用于华南地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地热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等特点。而此次顺利完钻的福深热1井的钻探目标为2.5亿年前的花岗岩,属于深层干热岩地热井。
目前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多以浅层和中深层的水热型地热为主,而埋深3000米以下的深层地热,尤其是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地质调查显示,我国陆区地下3千米至1万米范围内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即使仅采出2%,也可以达到2023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量的2993倍。
我国地热资源量丰富,约占全球资源量的六分之一。
根据国家地热能中心2023年度工作会议资料,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全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中深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超过18亿吨标准煤,干热岩地热能资源潜力巨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研究院院长张大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地热能具备资源潜力大、零排放和稳定性好三大特点。
“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稳定性好体现在不受日照、风速、降水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张大伟表示,在可再生能源中,只有地热可以提供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年利用率是太阳能和风能的5~8倍。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调研中国地热产业发现,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是,地热发电在我国的发展规模仍在“低谷”。
某地热能发电企业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地热能发电领域的企业,公司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地热能发电技术和相关装备,在海外也布局了地热能发电项目。“但受限于上网电价等扶持政策不明,国内地热能商业发电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企业也仍在观望。”
目前,中国石化(600028.SH)、冰山冷热(000530.SZ)、东方电热(300217.SZ)、中信重工(601608.SH)、豫能控股(001896.SZ)、天富能源(600509.SH)、华光环能(600475.SH)、长虹华意(000404.SZ)、盾安环境(002011.SZ)、工大科雅(301197.SZ)等在内的多家上市企业参与地热能投资与建设。
走出去之后,如何走进去、深下去,为本地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同时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也是中国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今日建成投用。
马永生开拓了国内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研究,是中国石化集团上游勘探开发业务早期最主要的管理人员之一。
“在今年的上海碳中和博览会上,我们全面展示巴斯夫的低碳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创新共赢携手产业链伙伴,同赴低碳未来。”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博士在活动现场表示:“今年是巴斯夫在华140周年;百多年来,我们始终以创新和可持续,引领产业发展,助力绿色转型。如今,中国不仅是巴斯夫投资的聚焦点,更是我们实践绿色增长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