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PMI指数,制造业PMI为49.5%、前值50.4%;非制造业PMI为51.1%、前值51.2%。
不必对PMI回落过于悲观
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5月制造业产、需均有所回落,企业库存行为亦出现反复。5月,制造业PMI连续2个月扩张后再度收缩、录得49.5%,指向经济仍处在温和复苏阶段。产、需回落的同时,企业库存行为偏“谨慎”,5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提升2.9个百分点至56.9%,但采购量指数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至49.3%。
制造业景气修复出现波折,或与经济修复早期企业家信心不足、稳增长政策发力效果滞缓等有关。企业需要经历从现金流量表到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过程,在修复早期信心容易出现反复,稳增长发力节奏的影响也更为直接。今年1-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29.8%、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48.5%,对稳增长政策效果及企业信心修复或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经济运行的节奏与财政支出节奏关联密切;随着财政发力节奏的加快,经济修复过程仍将延续。专项债发行节奏慢于过去几年同期,剩余超2.7万亿元额度可支撑后续财政支出,对经济修复的影响只是节奏问题;5月后,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也开始加快,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实物工作量的加快,有利于经济运行与企业信心的恢复。
事实上,“稳增长”政策效果,在微观层面已有体现,只是“力度”上还不突出而已。去年四季度的一万亿国债增发,支持的相关项目,在4月基建分项中已有体现,以水利管理、环保投资的扩张为表征;前期地产融资“白名单”等政策支持下,4月地产新开工面积单月同比增速提升13.3个百分点至-12.3%,进一步政策加码下带来的效果仍待观察。
疫后随着结构分化的拉大,出口形势与新出口订单之间的关系明显弱化;高频指标显示,5月以来出口形势仍较为靓丽。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引起普遍关注。事实上,2021年底以来,出口形势与新出口订单的关系显著弱化。高频指标显示,5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较上月提升4.4个百分点至6.9%,航运价格指数等也有明显上涨。
重申观点:不必对PMI回落过于悲观,“稳增长”等政策效果已有体现,外需改善似乎还在延续。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制造业景气修复出现波折;随着财政发力节奏的加快,经济修复过程仍将延续,“稳增长”政策效果在微观层面已有体现。此外,5月以来高频数据映射的出口形势仍较为靓丽,港口货物吞吐量、航运价格等涨幅扩大。
常规跟踪:制造业PMI降至收缩区间,非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制造业景气有所回落,PMI降至收缩区间。5月,制造业PMI环比减少0.9个百分点至49.5%,表现弱于季节性;往年,5月PMI多较前值回落,平均降幅在0.3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分项中,生产、新订单指数拖累明显,分别较上月回落2.1、1.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贡献为正,分别较上月回升0.1、下降0.3个百分点。
内、外需求普遍下滑,制造业库存同步回落。5月,内、外需均有下滑,新出口订单、进口指数较上月显著下降,环比分别减少2.3、1.3个百分点。需求大幅走弱下,采购量指数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分类型看,大型企业产需维持韧性,中、小型企业PMI显著收缩。
服务业需求小幅扩张,建筑业PMI明显下滑。5月,非制造业PMI较上月减少0.1个百分点至51.1%;建筑业拖累作用较大,PMI指数较上月减少1.9个百分点,主要分项中新订单指数下挫1.2个百分点。服务业PMI则较上月增加0.2个百分点;主要分项中,新订单指数受五一假期拉动,较上月提升0.9个百分点。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8.0%及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目前各系列指数合计接近8000条,跟踪产品规模达到3.5万亿元,2024年全年增长约80%,吸引超1万亿元资金通过ETF流入A股市场。
尽管订单类指数均有回升,但较大程度受春节后生产准备等因素影响;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仍超60%,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中国服务业近年来出现减速迹象。服务业发展缘何减速?如何破除不必要的供给约束,提升服务消费水平?这不仅事关中国经济短期复苏,也是关系到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的大事。
筒井义信的上任打破了制造业企业家担任日本经团连会长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