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晓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Irwin and Joan Jacobs 讲席教授)
20世纪70年代末,一家名为Dakin的公司是世界毛绒玩具市场的引领者,每年销售近7000万件玩具。Ty Warner是该公司最好的销售员。
Warner对毛绒玩具有着敏锐的直觉,在Dakin工作期间,他开始私下创作自己的玩具系列,老板们发现后解雇了他。
随后,Ty开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玩具公司Ty,并推出了himalayan cat系列毛绒玩具。
这些玩具拥有浓密的毛发,轻盈的质地,臀部和脚上都用"豆子"填充,这样一来,毛绒玩具就可以摆出各种姿势。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Warner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人把豆子和没有塞满的毛绒玩具组合在一起,所有的毛绒玩具都很僵硬。”
Warner创造的毛绒玩具与其他毛绒玩具不同,它们可以随意摆放,可以做出“挥手、跳舞和拥抱”等动作。
这类的玩具统称为Beanie baby(豆豆娃)——由Ty公司制造的5美元限量版毛绒玩具,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掀起了一股热潮。人们(主要是成年人)会花费数千美元来收集它们。此时的Beanie baby已经不仅仅是玩具,更像是一种金融投资品。
Beanie baby 曾占eBay上所有销售的10% 。eBay的CEO Meg Whitman曾表示,eBay上市时的估值很大一部分是Beanie Baby支撑起来的。
eBay上的Beanie baby平均售价为30美元,是其零售价的6倍,当时一些比较罕见的单品价格更是炒到了六位数。于是,玩具店的毛绒玩具遭到淘金者们的哄抢。
Ty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公司,Warner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第877位富有的人。同样是在短短几年后,这些毛绒玩具几乎变得一文不值。
Beanie baby的炒作迅速崛起又很快衰落,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奇怪的投机狂潮”。因为其中涉及斗殴、诈骗、踩踏、走私、抢劫、离婚纠纷,甚至还有谋杀,其疯狂程度相当于20世纪美国版的“郁金香泡沫”。
记者Zac Bissonnette追踪了Beanie baby投机热的全过程,并撰写了书籍《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 Mass Delusion and the Dark Side of Cute》来记录这次疯狂的市场泡沫。
Beanie baby泡沫的产生
操纵供需关系,制造稀缺性
很明显,Beanie baby热潮是一个经济泡沫,由狂热的投机和毫无根据的乐观主义所推动,其背后的基本经济因素其实就是对供应和需求的操纵。
1)Beanie baby的创造者Warner对毛绒玩具做了创新改造,使其在市场上其他毛绒玩具中显得更加新奇。
2)Warner拒绝向大型零售商大量供货,只向独立企业出售小批量的新款Beanie baby,并将每个玩具的价格定在5美元。
3)Warner推出的每款毛绒玩具都是限量款,在售时间很短就停产,并且不断推出新款。
这种饥饿营销使得每次新款Beanie baby发售时都会造成近乎疯狂的抢购。粉丝们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当地商店,在新玩具运到之前,门外就会排起长队,因为错过就再也买不到了。这也激励了“收藏家们”为一个最初零售价为5美元的毛绒玩具支付高达上千美元的价格。
利用信息差炒作,随意定价
进入互联网时代,eBay的成立,将当时正在升温的Beanie baby热潮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同时,Ty还在公司网站发布玩具退役公告,并暗示可能退役的玩具,诱使人们买卖不同的产品线。于是,一些卖家开始根据网站的更新,整天修改价格。还有一些人在杂志上刊登广告提供价格表,而实际上他们也是在毫无根据地随意定价。
专家合理化
为了吸引新的买家,并让价格持续膨胀,通常需要专家出来站台,解释为什么当前价格入手仍然有利可图。早期通过Beanie baby获利的专家、毛绒玩具相关杂志的工作人员、经销商等都在安抚大众的恐慌情绪,让他们相信市场在往上走,并且会一直上涨。
泡沫破灭
Beanie baby热潮衰退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1999年1月。
当时,Ty在宣布了一系列产品退役后,其价格保持相对稳定。这是自这股风潮开启以来,第一次价格没有因产品的退役而飙升。
同一天,Ty还宣布推出24个新款Beanie baby,这才是真正的开始,新品发布让买家们应接不暇。批发出货量比前一年下降了20%,Beanie baby在跳蚤市场上以3美元的价格出售,供应超过了需求,原本稀缺的退役产品在商店货架上随处可见。
到2000年初,最新退役的Beanie baby系列以10美元的价格出售,到当年晚些时候,这些玩具遍布全国的廉价零售店。很多人因此血本无归。
在后来的几年里,Ty的销售额下降了90%以上。2004年,Warner透露自己损失了3900多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Beanie baby投机事件发生在互联网泡沫期间,这表明互联网股票炼金的文化对Beanie baby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
诺奖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荣》中写道的:"投机性市场的扩张往往与大众的看法有关,即未来比过去更光明或更不确定。"
99年到00年的光景是如此美好,以至于所有事情看起来都有可能。当时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将改变一切,每个购买互联网股票的人都会暴富。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这种乐观情绪而去相信毛绒玩具的投资价值和潜力。
Beanie baby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时尚,还是一种狂热,一种痴迷,不但迷惑了容易受骗的儿童,也迷惑了对这些毛绒玩具完全失去理智的成年人。
人们以每只5000美元的价格买卖一些罕见的Beanie baby,并期望其价值在十年内暴涨。收藏家们小心翼翼地把每个玩具的标签贴在上面,并用塑料盒保护起来;因为一旦标签被撕掉,其价值就会打折50%。
至于人们为何会因为毛绒玩具失去理智,在《The Great Beanie Baby Bubble》一书中,作者Bissonnette引用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作了假设。书中认为,收集Beanie baby "反映了对童年时期物品所提供的抚慰和安慰的回归",并且获得一个稀缺的、有价值的物品会激活人们的内啡肽。
另外两位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经济学教授David Tuckett 和Richard Taffler特别研究了网络泡沫,但他们的理论适用于所有现代泡沫。
根据他们的说法,人类偶尔会把令人兴奋的新创造物视为"幻象",这些幻象压倒性地歪曲了人们的理性。于是大脑开始产生一种暗示,通过获得这些"神奇"的物品,人们将获得某种深刻的满足感。追逐的快感掩盖了理性评估物品实际价值的能力,而其他人顺应同样的幻象,则加强了对逻辑的悬置。
Tuckett 和Taffler的理论主要建立在经济学家Charles P Kindleberger的著名泡沫理论之上。
根据Kindleberger的观点,每个泡沫都有四个基本阶段:
1)一个震撼市场的新发展;
2)对该发展的 "欣喜";
3)销售和投机的突然 "繁荣";
4)泡沫破裂时的恐慌。
Tuckett 和Taffler在Kindleberger的模型之上,增加了一个"revulsion(厌恶、反感)"——来描述大众在意识到投资于垃圾时的集体顿悟。
数学家和泡沫专家Andrew Odlyzko在他对19世纪40年代英国铁路狂热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理论来解释投机性恐慌。
Odlyzko将铁路狂热部分归因于"集体幻觉"。这是一种极端形式的群体思维,相当大一部分人狂热地相信一个共同的梦想,而不顾怀疑者和反对者的看法。
群体思维的存在已经在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Odlyzko的理论则是将这一想法扩展到了经济泡沫中。
根据他的分析,最初Beanie baby的收藏者组成了一个内部团体,分享Beanie baby价值的秘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玩具,他们渴望了解这个秘密,并分享Beanie baby市场即将带来的财富上的成功。
很快,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被一种信念所笼罩:即他们发现了一条通往个人财富的捷径。
由于对Beanie baby的价值产生了集体幻觉,人们没有意识到,推动Beanie baby市场的唯一因素是他们自己坚信这些玩具很有价值。
显然,Beanie baby泡沫并非个例,类似的事件一直都有,只是投机对象和影响范围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张晓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Irwin and Joan Jacobs 讲席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英伟达在2025年1月27日经历了单日最大跌幅达17%,市值蒸发约6000亿美元,创下美国股市历史纪录,主因是中国企业DeepSeek发布的低成本、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
AI玩具市场因多重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吸引了众多厂商布局,展现出广阔的商业前景和快速增长趋势。
民宿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井喷”后,今年面临生意下滑的挑战,主要原因是客单价下降和竞争加剧,导致入住率和房价难以提升。
白酒行业2025年或迎来更多新变化,一方面,三季报的降速趋势或将延续;另一方面,厂强商弱的厂商关系或迎来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