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伍超明,财信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受极端天气扰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显现等因素影响,7月份主要供需指标多数回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加大。具体看,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出口等前期主动力边际放缓,房地产、民间投资等经济薄弱环节继续探底,消费小幅回升但动能偏弱。预计未来将加快落实“7·30”政治局会议精神,宏观政策有望“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增量政策出台概率加大,以坚定不移实现全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
>>工业增加值:延续稳中略降走势,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保持较快增长,但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小幅放缓。原因有三:一是需求端持续走弱和经济“供强需弱”矛盾突出,对工业生产形成主要拖累;二是近期连续的极端强降水和高温天气,制约了室外工业生产活动,也是其放缓的重要原因;三是新动能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是工业生产保持韧性的动力源泉,如7月装备制造业生产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2个百分点,贡献了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近五成。往后看,政策加力稳增长、新动能加快发展有望继续对工业生产形成托底支撑作用,但受基数抬升、“供强需弱”格局短期难以改变等制约因素影响,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速维持“稳中略降”走势的概率偏大。
>>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2024年约增长5.0%。7月份经济呈现以下五大特征:一是供强需弱格局明显,低通胀格局未变;二是外需恢复好于内需,稳内需必要性明显增强;三是内需分化特征突出,房地产继续拖累需求恢复;四是消费中必需品类恢复好于非必需品类,应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五是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预计2024年经济将整体恢复,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4.8%、5.2%左右,全年约增长5.0%。
>>消费:小幅回升但动能偏弱,预计全年社零增长4-5%。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较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具体呈现四大特征:一是基数回落是社零增速回升的重要支撑因素;二是受益于暑期旅游旺季、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显效,体育文娱、通讯器材等升级类消费明显回暖,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降幅收窄,支撑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速回正;三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持续修复,限额以下商品零售提高较多、支撑作用增强;四是受高基数等的拖累,餐饮收入增速回落较多。往后看,随着政策以促消费为着力点,加力稳增长,消费有望延续修复格局,但受“就业-收入-消费”循环不畅和存量财富缩水双重夹击的影响,预计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改善将偏弱偏慢,预计全年社零约增长4-5%。
>> 投资:服务业拖累明显,增速继续回落。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较前值放缓0.3个百分点,环比增速由正转负,投资端增长动能走弱,极端强降水和高温天气扰动建筑施工是主要原因。分结构看,主要投资增速边际上呈现出“制造业高位回落、广义基建支撑增强、地产持续负增、其他投资回落”的分化特征,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业是全部投资增速回落较多的主要拖累。
一是受前期高基数效应影响,中游装备制造业拖累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但设备更新需求支撑上游原材料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维持在9.3%的高位水平;预计未来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维持强韧性,全年中枢在8-9%左右。二是财政资金和大项目支撑广义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回升,但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统计局口径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下行;预计未来基建资金端仍有保障,但债券资金分流和化债制约难改,全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或回落至7%附近。三是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后的筑底期,前期政策效果有限。在低基数和政策助力下,7月销售面积、资金来源等指标增速降幅小幅收窄,但开发投资增速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至-10.2%,同时价格增速连续14个月环比负增长,价格下降没有换来量的上升,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深度调整筑底阶段。
>> 国内政策展望: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财政方面,预计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望提速,投向领域扩围可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重在“用好”,两新和两重领域资金有望加快落地;此外调增赤字率、增发国债可能是重要的储备增量政策。货币方面,预计央行继续降息、降准概率增加,结构性工具有望更加给力;其中央行利率政策操作或“降短稳长”,即在降息稳增长的同时,卖出长期国债以维持长端利率相对稳定,防范债市风险累积,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美团数据显示,大风来临前,各类餐饮、杂货等配送订单显著增长。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我国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更新旧动能,发展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宏观数据分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紧密联系,强调了5%的GDP增长目标是必要且可实现的,并指出今年的财政政策将通过增加政府债务规模和专项债券发行来支持经济增长,进而影响资本市场。
2023年以来,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投资流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几乎是传统化石燃料新项目投资的两倍。
从经济增长目标来看,各地普遍确定在5%以上,其中,多个经济大省将目标定在5.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