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年炼成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临港新片区转向新阶段

第一财经 2024-08-22 21:14:43 听新闻

作者:一行    责编:杨志

5年来,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额超6200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

一组数据,可以呈现临港新片区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目前上海全市1/9的规上工业产值在临港、1/4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临港、1/4的科技产业类重大项目在临港。

8月20日,临港新片区召开“整装再出发迈上新征程”动员部署大会。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称,当前,临港新片区正处在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产业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要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精准的举措、更有效的方法,为新阶段开启新征程增添新动力、新力量。

前沿产业集群发展

临港新片区构建的前沿产业体系为“4+2+2”,“4”是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第一个“2”是临港的传统优势产业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第二个“2”是临港未来发展的产业新能源、新材料。

5年来,临港新片区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额超6200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四大前沿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1%。

集成电路是临港新片区投资规模最大、产业集聚度最高、产值增长最快的先导产业,5年累计签约总投资额26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5年翻了6番,预计今年底达到200亿元,并实现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下一个五年,产业规模的目标是突破1000亿元。

赋能百业的人工智能产业,截至2023年底集聚企业超200家,2023年产业规模达272.8亿元,将力争到2025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吸引各类人才3万人。

在民用航空领域,临港已经集聚了40余家企业,形成了以飞机总装、发动机总装为龙头,多个细分领域齐聚的态势,产值规模达127亿元。目标是至2026年末,支持大飞机C919、ARJ21等批产能力达200架,实现产值规模超400亿元。

同时,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释放规模效应。智能汽车产业是临港目前产值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强的产业,产值从2019年的314亿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2879亿元,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产量达115万辆。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成为世界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此外,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抢占先机。临港正在构建涵盖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关键设备、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示范应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其中,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预计年产能将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而在新材料领域,重点是发展医用高分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行业的国家战略新材料。

陈金山在上述动员部署大会上强调,未来五年务必狠抓改革开放,创造一批高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要坚定不移地把制度创新摆在首要位置,聚焦跨境金融、跨境数据、高能级航运服务业、增值电信、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等重点领域,开展更大程度的开放压力测试,努力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同时,务必强化招商引资,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把产业生态培育和产业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聚焦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以吸引聚集产业上下游企业为目的,狠抓产业生态的构建,把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随着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加快发展,高能级航运逐渐补齐短板,数据跨境流通更加便捷高效,新片区“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的作用更加凸显。

陈金山表示,未来五年务必突出跨境离岸经济,形成一批新经济发展的特色样板。狠抓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建设、跨境和离岸金融开放发展和离岸贸易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2023年,上海港超越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二大保税LNG加注港。这背后的原因是,2022年3月我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船到船”加注业务落地洋山港。

当前全球航运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全球主要港口均积极发力抢占船舶绿色清洁燃料加注市场。目前,保税LNG“船到船”加注范围已经覆盖洋山港所有泊位,并拓展到上海南港及相关锚地。截至2024年7月底,共完成加注114艘次,加注量660636.7立方米。

LNG之外,临港也在发力绿色甲醇燃料加注这一新赛道。4月10日,马士基旗下“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靠泊洋山港,中国首艘、世界最大的绿色甲醇加注船“海港致远”号为其完成首次“船—船”同步加注作业,上海港又成了全国首个拥有绿色甲醇船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

近年来,马士基也参与了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等多项创新业务。以外资班轮船公司沿海捎带业务试点为例,这是我国国际航运领域开放的一次重要突破。目前,马士基、太平船务、达飞海运等132艘船舶获准开展外资班轮沿海捎带业务,2023年全年沿海捎带箱量累计达到12.8万标箱。

今年以来,临港又推动出口流向沿海捎带业务落地,上半年已带来9.8万标准箱吞吐量,吸引了原在新加坡、釜山等地中转货物在上海港中转,促使头部班轮公司增加在上海港航线布局,提升港口枢纽能级。

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的提升,带动洋山港202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标箱,在上海港4900万标准箱中的占比攀升至51%,助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前海、河套等重大战略平台加快推进《意见》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围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落实好《意见》,巩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优势,培育先进制造、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等出口新动能

16 06-20 13:00

境内离岸金融是资本账户开放的练兵场

发展离岸金融是为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而提供的过渡安排,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虽然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有相互作用的成分,但不能本末倒置。

218 06-16 19:47

离岸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人民币国际化和离岸金融是相互促进关系,但双向作用的力度是非对称的,应该更多体现为离岸金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种“局部突破带动整体跃升”模式。

346 06-10 20:04

“消费驱动”如何助力中国经济新增长

历史经验与大国发展规律昭示我们:可持续且有韧性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内需基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生产力持续释放的高质量制度体系之上。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国的战略选择已日益清晰——必须以消费升级为核心工具,以科技创新和精准有效投资为关键支撑,以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以内需为主体、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131 06-10 15:26

再论我国开展离岸金融活动的路径探索

我们应聚焦境内外制度差异、数字化监管、法治保障等领域,构建中国特色离岸金融体系,助力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跨越。

344 06-08 20:5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