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推出政策,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返乡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根据麦可思《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在上升。伴随着区域均衡发展的推进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多人选择返乡就业(即在家乡所在省份就业)。2023届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近九成(87%)属返乡就业;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80%。
近年来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例如,近年来,云南省剑川县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在拓宽渠道引才、搭建平台聚才、优化服务育才上多维发力,积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施展才华抱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动力”。
湖南省浏阳市建立“浏阳籍高校学子联盟”,覆盖237所院校、127个城市、800余名学子;连续6年举办“燕归巢”活动,吸引240余所高校1100余名优秀大学生参与,超60%的学生选择回浏发展,其中59%进入企事业单位,35%选择基层岗位,6%进行自主创业。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选择到“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下称“县域”)就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麦可思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重心持续下沉。2023届本科生到县域就业的比例为27%,相比2019届增加了6个百分点;2023届高职生到县域就业的比例为29%,相比2019届增加了7个百分点。其中,到中西部县域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也在上升。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均为16%)在中西部县域就业的比例较2019届(本科:12%,高职:13%)分别增长了4个和3个百分点。特别是家乡在中西部的应届大学生到中西部县域就业的比例提升较多,本科从2019届的20%提升至2023届的24%,高职从2019届的21%提升至2023届的26%。
到县域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一个原因是,近年来毕业生逐年增多,但一二线大城市的职位数量相对稳定,新增需求不会大幅增长,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就选择到中小城市及县域地区。
另一方面,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而县城生活压力较小。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回到县城,虽然收入不如在大城市高,但工作稳定,距离父母也近,总体生活压力较小。
同时,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县域消费也在不断崛起,包括星巴克、瑞幸等品牌咖啡店,以及电影院线、知名酒店等纷纷布局县城市场,县域旅游持续火爆,县城与大城市的消费边界正逐渐模糊化,这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县城就业。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在县城消费力上升的同时,无论是电影院,还是品牌的咖啡店、奶茶店等,在大城市已经十分饱和,县城也是它们拓展的空间。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开895家电影院,约1/3开在县域范围,春节档县城电影院座无虚席。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县域市场咖啡增速已超一线城市,人均消费金额增速比一线城市高出26%。《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46.3%。
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次24.52亿,同比增长17.5%;农村居民出游人次8.33亿,同比增长30.6%。
受“产业磁吸+精准引才”策略驱动,非一线城市就业吸引力持续增强。
有18个县域上半年电影票房超过3000万元。其中,昆山、义乌、江阴位居上半年县域电影票房前三位。
从人群结构来看,Z世代与千禧一代成县域旅游消费主力。县域旅游的核心客群以18-34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表现出对“松弛感”和“小众体验”的强烈需求。
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河南、安徽、河北、湖北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