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ESG投资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另一方面,用于大模型训练的数据中心需要大量消耗水和电力,并且不断扩容,这也给ESG目标的实现带来新的挑战。
在“2024ESG全球领导者大会”上,施罗德投资亚太地区ESG咨询和整合主管黄丹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是备受关注的投资主题,“目前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已经在水消耗上进行披露。如果未来更多公司能在该领域进行信息披露,会更方便(在不同数据中心间)进行比较。”
黄丹祺进一步补充称,美国许多公司已经进行了数据中心的ESG信息披露,然而这在东南亚和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则尚未实现。作为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要理解不同市场的投资机遇,另一方面要应对不同市场的披露率不同的现状,推出符合企业国际化投资要求的产品。“这是我们的挑战。”她说。
谈及ESG投资的最新趋势,黄丹祺表示,气候变化领域涌现的新技术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以及这些技术成果是否能得到公司或政府的支持,使价格快速降低,变得可以通用。
能源投资未来趋势
面对钢铁、混凝土等难以减排的行业,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大量能源需求,新的无碳电力来源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
黄丹祺表示,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领域,风能和太阳能等市场的投资机会吸引力强,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此外,氢将成为未来能源的基石。她解释称,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难以减排行业的解决方案。
她表示,根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从航运到建筑,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对氢的需求必须大幅增长。欧盟为2030年产生2000万吨的氢燃料目标,已经交出了大量的氢能项目,以拥有最大氢燃料管道的德国为主,欧盟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氢能项目在发展中。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继甲骨文、微软、谷歌等公司之后,亚马逊近期也宣布投资核电,支持在美国开发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s)。
“临界点”
近年来,“负面筛选”(Exclusionary Screening)作为ESG投资策略之一被广泛采用,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为了打击“漂绿”行为,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 (ESMA) 将于下个月末开始实施的基金命名规则规定:禁止名称中使用“绿色”“环境”或“影响”等词语的基金投资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等公司。但这项规定也引发了新的担忧:高排放行业的公司将很难为可再生能源等专项项目融资。
黄丹祺表示,在减少融资排放的过程中,排除能源生产商也许是出于好意,但这也有可能会减少资金流向一些对低碳经济至关重要的公司。
她进一步解释称,尽管一些电力生产商脱碳迅速,但它们仍可能被排除在投资范围之外,特别是那些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严重依赖国际资金流入来为替代化石燃料的资本投资提供资金。考虑到新兴市场化石燃料发电生产的增长趋势,这一点尤为重要。
她称,虽然许多企业希望能减少其投资组合的排放量,但事实上存在一个“临界点”,过度降低碳强度可能会导致更高的主动风险,因此需要找到适当的碳减排路径。
截至2025年5月,中证长三角绿色产业50指数样本企业中有24家企业的中证ESG评级在A级及以上,占比达48%。
走出去之后,如何走进去、深下去,为本地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同时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质,也是中国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已从伦理投资演变为全球资本市场核心议程。曾被寄望成为通用商业语言的ESG,在当前多极化世界格局下,未能凝聚全球共识,反而成为不同发展模式、文化价值和治理逻辑冲突的场域。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使ESG不再是纯技术或财务框架,而是反映不同文明体对现代化、国家与市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政治文化现象。
中国云厂商正在通过战略性拓展全球AI云市场,尤其中国香港、东南亚、中东以及“一带一路”等新兴区域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Meta在这场激烈的AI竞争中全力以赴,该公司已经宣布斥资100亿美元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处农田上建设西半球最大的数据中心,该地块面积相当于1700个足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