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前三季度钢企利润降幅过半,中钢协:别“内卷”了

第一财经 2024-10-25 15:32:39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刘展超

中钢协表示,当前钢铁市场新的供需动态平衡基础尚未形成,市场稍有好转就冲动生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最终打压价格、再次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困境。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4.54万亿元,同比下降6.87%;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

10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三季度信息发布会发布了上述数据。

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钢铁行业进入“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日益明显。钢铁产量小幅下降,国内需求强度进一步减弱,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钢材出口增加,叠加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等因素影响,行业利润同比明显下降,行业运行持续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 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

发布会上,中钢协再次呼吁,要加强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努力维护市场稳定、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

钢企利润承压

当前钢铁行业需求不足问题依然明显。前三季度,粗钢表观消费下降6.2%。8月、9月,粗钢表观消费分别下降了 13.5%、11.1%,连续两个月两位数的下降,供需动态平衡的压力明显加大。据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短期需求预测,预计中国钢铁需求2024年同比下降3.0%,2025年下降1.0%。

主要原料成本高企导致钢铁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前三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均价同比下降0.8%,钢材价格指数均值同比下降 7.67%,钢价降幅明显大于矿价降幅。钢材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相较铁矿石易跌难涨,铁矿石价格则相对高位且易涨难跌。

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1%,国际四大矿山的销售利润率在25.5%-45%,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姜维表示,今年受供给强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钢材市场供需矛盾加剧,钢材价格明显下降,企业利润承压。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势必影响企业研发、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投入,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三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对于第四季度行业形势,参会代表均表示谨慎乐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尽管9月底钢价短期内出现快速大幅上涨,但钢材订单并没有明显变化,大家认为这只是国家一系列积极的货币和财税政策预期的结果,钢铁行业供需形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第四季度,钢价有望迎来阶段性反弹机会,但不是反转,钢材“供强需弱”态势将长期存在。

姜维指出,当前钢铁市场新的供需动态平衡基础尚未形成,市场稍有好转就冲动生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最终打压价格、再次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困境。从数据看,钢铁企业仍存在进一步自律降库存的空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律,以实际有力行动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展望后期,中钢协认为钢铁消费需求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减中有增、增中有质。不同品种需求将继续分化。其中建筑用钢需求下降但有望边际改善,制造业成为支撑钢材需求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加快发展将有力拉动相应品种钢材需求。钢铁需求结构重心正在逐步向制造业转移,制造业和建筑业钢材需求占比2023年分别为48%和52%,预计今年将各占“半壁江山”,甚至制造业用钢需求占比可能进一步上升。

姜维指出,中国仍是年消费在8亿吨以上的世界最大钢铁市场,钢铁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维持较好水平,相信只要企业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有理性的判断、现实的选择、积极的应对,切实做到加强自律,防止恶性竞争,中国钢铁仍将展现出韧性强、后劲足的势头。

他强调,经济效益明显下滑是全行业目前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问题出在需求侧, 也是“内卷式”恶性竞争带来的恶果。“内卷式”恶性竞争不止,行业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此外,目前中钢协正在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一方面,8月份工信部已暂停公示、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堵上新增产能的入口;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建立已有产能退出机制,创造条件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促进钢铁产量导向优势产能。同时,坚定不移推进联合重组,坚决防止重组过程中将大量无效产能甚至“僵尸产能”复活,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共同推进。中钢协已着手加快相关研究开展专项调研,研究提出促进联合重组和完善退出机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