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许多国际夏令营活动在上海举行,海内外学生汇聚于上海、探访上海。今年夏天,两位瑞士女孩随着一位中国女孩,走进“上海生活”,“做一天上海人”。
十七八岁的女孩们一起探索菜场、拍大头贴、游览水乡,体验“摩登”之外的江南。在中国女孩家里,她们喝奶茶、聊文学、吃西瓜,还在晚餐初次尝试了鳝鱼。她们同龄,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也是瑞士女孩瓦莱里娅第一次飞离欧洲,来到中国。之前,她脑海中的上海只是一座地理课上听闻的城市,和东方一样神秘。如今,她好奇地探索上海,要去看到真实。她相信,真实的世界,是踏足的每一条街道,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对话。
她想,城市的真实在于人。
“水手计划·走向现场”艺术展呈现了19位青年创作者的作品,他们通过文学和艺术回应时代与世界的变迁。
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应该得到的尊重,如果在人间失去,那就一定会由老天来补偿。所以,苏轼越是颠沛流离,人们便越相信他是“谪仙”。
拉美“爆炸文学”的几位代表人物,代表作都蕴含着写照整个拉美的状况与命运的雄心。
我想把20世纪的作家的故事好好讲一讲,不只讲他们的创作,还讲他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家庭、怎样的时代里,他们有怎样的遭遇,心里有怎样的不平,怎样的惶恐、激动和悲伤。
我越来越觉得,与堆砌词藻式的“美文”截然相反,纯粹的列举,就足以成就一篇高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