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有一根“蘑”法棒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4-11-28 09:51:30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苏慧敏:“爱情”蘑菇丨科创Z世代

“如果我有一根仙女棒,变大变小变漂亮… …”

动画片里的仙女棒,轻轻一挥就能变出漂亮的衣服和城堡。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有这样一根“蘑”法棒,她用这根“蘑”法棒不停地跨界、创新,在上海实现着新农人的美丽梦想。

苏慧敏,1991年出生,上海彭世菇业副总经理,“蘑幻森林”创始人。聚焦食用菌种植、研发、加工,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苏慧敏

上海彭世菇业副总经理

“蘑幻森林”创始人

“蘑”法爱情

苏慧敏和蘑菇的结缘充满了戏剧性,从小立志当一名记者的她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主营业务是拍摄微电影和纪录片。那时候的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她的生活会和蘑菇交织在一起,直到她接到了一部新纪录片的拍摄任务,“蘑”法世界仿佛一下子向她敞开了。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一个农民的贡献》,讲述的是“蘑菇大王”彭兆旺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袋料菌棒栽培香菇”的技术,通过这项技术,他不但解决了以往香菇生产周期长、产量低、对森林资源破坏大的问题,更是带领乡亲们靠种蘑菇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苏慧敏被彭兆旺先生的事迹和情怀深深打动,在片子拍摄结束后的一次庆功宴上,她与彭兆旺老人的孙子,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初次相识了。

  • 苏慧敏:他在庆功宴上坐在我的旁边,他问我是哪一年出生的,我说我是“90后”,他说你作为“90后”也发个言吧,聊聊你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感想。其实他当时不知道,我是参与了这部纪录片的前期策划的,就这样我们认识了,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 Z星探:后来呢?
  • 苏慧敏:我们就加了微信,然后我们就继续再深入地聊他的梦想,他说他未来要把爷爷的食用菌事业发扬光大,并且他现在在做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设想,他在讲他的梦想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里面是有星星的,就是眼里面会有光。还有我们之间的这种契合,包括我们的三观,聊完之后我发现我们两个人是同一类人,你不需要聊太多东西,他懂你,然后我也懂他,懂他对于这个事业的执着,懂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个。
  • Z星探:灵魂伴侣遇到了。
  • 苏慧敏:对,就是灵魂伴侣。
  • Z星探:再到后来呢?
  • 苏慧敏:他就来了深圳,然后说我们去领个证吧,你敢不敢嫁给我,就这样子。
  • Z星探:这是见了第几面?
  • 苏慧敏:第二面。
  • Z星探:第二面就去领证,你领了吗?
  • 苏慧敏:我们虽然只认识一个月时间,但是我觉得好像跟他认识很多年了,并且对于对方的家庭就是知根知底,至少我对他是知根知底的。

就这样,一段因为蘑菇而产生的爱情悄然降临,苏慧敏被这小小的蘑菇牵引着,放弃了深圳的传媒公司,跟着爱人来到了上海。在陌生的菇棚里,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新农人。

 

“蘑”幻森林

来到上海后,苏慧敏第一次亲眼见到了蘑菇的生长环境,那些毛茸茸的蘑菇和层层叠叠的菇架,以及菇棚里散发出的柔和光芒,就是她对上海的初印象。除了对蘑菇种植一无所知、完全是一个农业“小白”之外,她很快还发现,这个让丈夫眼里有星光的产业当时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危机,流动资金匮乏、业务模式单一、生产能力受限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作为第三代种菇人,苏慧敏和爱人大胆走出了爷爷从未走过的道路,他们选择了活体菌菇作为突破口,这个赛道在当时的国内是一片空白。

为了培养大家的消费习惯,他们把餐厅作为试点,从最开始采下来的菇称斤卖,到你去餐厅、火锅店里面点一个活体菇,直接在餐桌上面即摘即食,他们从零开始培育着活体菌菇的市场。

很快,很多主打创新的餐厅找到他们,希望能够不间断地供货活体菌菇。但是因为当时的蘑菇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限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多餐厅的需求,所以在创业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苏慧敏和丈夫的销售都是非常被动的。为此,他们下决心对种植设施进行改造,进而实现周年化生产,客户想要多少蘑菇就能给多少,客户想什么时候要就能什么时候给,让传统的蘑菇种植彻底实现工厂化。

  • 苏慧敏:传统的菌菇种植方式它是靠天吃饭,它对于自然的这种气候条件依赖性极高,温度高和温度低的时候几乎都是没有办法正常生产的。我们新的技术要能突破,摆脱自然气候的限制,就必须要做工厂化的设施。比方说我们整个种植棚里面的温度、光照、湿度,还有通风等等,都需要实现人工的控制。 这个其实最初是来源于我先生之前在卡塔尔的时候,在沙漠里面我们做了一个可移动的蘑菇工厂,也就是在集装箱里面嵌入一套种植的设施设备,把空调安装在里面,还有包括它的水处理系统、灯带这些,还有我们的种植层架等等的这套系统嵌入进去之后,我们在沙漠里面实现了蘑菇的种植。
  • Z星探: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沙漠中的绿洲,可以自己给它模拟自然的环境。
  • 苏慧敏:对,因为这个模式实现了沙漠里面种菇,所以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把原有的工厂、所有传统的种植大棚全部都改成像在卡塔尔的这种种植模式,把大棚里面全部嵌入设施,先实现了我们的设施化、工厂化,摆脱了自然气候的限制,实现了周年性的供货。

这样一来,蘑菇的产量稳定了,足够供给大批量的采购需求,水电也大幅度节约,资金流的问题开始慢慢得到改善。而这还只是苏慧敏和丈夫进行的第一个重大改造,紧接着他们发现还可以有更加先进、更方便操作的种菇方式,于是他们又开始了二期数字工厂的建设。

除了人工仿自然气候的种植系统和专门用于菇和苗浇水的水处理系统,数字工厂还配套了物联网的可视化智能软件,实现了工厂化基础上的管理效率提升。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就一目了然整个88亩的工厂化大棚每一个棚的设施运行情况和蘑菇的生长状态。在新农人的手中,传统的蘑菇种植成为了农业领域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

农业“蘑”方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苏慧敏发现,农业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想象空间。别看蘑菇小,但是其实食用菌这个行业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你不管从哪一面看,它的发展空间都非常大。尤其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文化和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只有大力发展三产融合,才能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真正的乡村振兴。

苏慧敏深知三产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壁垒,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消除产业间的边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种菇这个农业生产可以说是她和爱人的老本行,通过智能化的种植模式,他们已经把几代人耕耘过的菇棚变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

而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他们开始将食用菌加工成了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比如利用灵芝、香菇等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开发了灵芝孢子粉、香菇多糖等大健康领域的产品。此外,他们还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针对癌症患者的香菇多糖注射药物,不断探索蘑菇衍生出的更多可能。

在农产品市场服务方面,苏慧敏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跨界的本领和才华。她一手打造了“蘑幻森林”农文旅融合项目,将食用菌种植与森林旅游、亲子研学、劳动教育等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业旅游体验。

现在,苏慧敏又在上海的青浦赵巷投资建设了“绿色魔方”项目。这是一个集研发、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在这里,他们将继续进行种源的研发,并作为转向生物工程领域的新起点,力争诞生出更多食用菌的新产品。

  • Z星探:在这些过程中,你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 苏慧敏:我不是一个把困难记在脑子里的人,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时候都会遇到困难,这是一个常规的经历。作为一个创业者,就是去解决问题、去享受这个过程,然后也会沉浸在有了一些成绩和收获的这种喜悦当中。而且这份喜悦不是我自己独享,是我跟我先生共同分享,我们会很开心有这么一个人,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事业,有共同的目标,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 Z星探:你一直说农业很好玩,你觉得农业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什么呢?
  • 苏慧敏:最好玩、最有趣的点在于它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像一个魔方一样,可以一直激发你的兴趣和好奇心,去创造更多新的东西。

 

苏慧敏因为爱情和蘑菇结缘,在深深扎根农村以后,她也彻底爱上了这小小的蘑菇。在她心里,自己的“蘑”法棒未来还有很多“蘑力”在等待释放,农业既是有奔头的产业,更是科技创新的热土,未来,这里一定还有更多的美好将会发生。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戴瑾

采访人:辛梓

撰  稿:戴瑾

编  辑:秦妮

摄  像:杨立培  孔凡天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