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未来,天上有无人机,地上有无人车、机器狗,海上有无人艇,甚至深海里有无人潜艇。而这些无人系统,将会构成一个巨大的“空天地海”一张网。我们利用图机器学习来控制这些异构多元的无人系统,可以协同去做应急救援等等的工作,让技术真的被用起来。”神采奕奕地为我们描绘这幅无人系统蓝图的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从小就不是人们眼中的“学霸”,却破格晋升成长为年轻的“90后”教授。他自称没什么天赋,却用扎实的“代码力”打通了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余航,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图机器学习、图大模型、多模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及专利转化创新,成功实现了多项高新技术与产业的落地,为智慧海洋、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行业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服务。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中,他荣获了“青年先锋”的称号。
选择一条路,坚定走下去
在采访的一开始,余航就笑着对我们说,从小他就是个有很多天马行空想法的孩子,想做的事特别多,比如成为一个篮球明星或者娱乐节目主持人,唯独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当高考时自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后,他就没有再动摇过,这条学习的路他就这么一直坚定地走了下来。
和很多上了大学便“放飞自我”、沉迷网络世界的学生不同,过去从来不在学习上多花时间的余航却几乎不打游戏。为了从源头上切断诱惑,他的电脑不仅不联网,用的手机也是最简单的黑白手机。那个时候的他把最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校的图书馆,每天沉浸其中,而且他还特别喜欢在同学之间分享自己新学到的知识,于是他被同学们戏称为“教授”。
在实战中,不断提升“代码力”
“计算机就像一门语言,动手能力是核心关键”,这是采访过程中,余航反复跟我们提到的,也是他经常和学生们分享的观点。在整个学生时代,他非常主动地参与老师们手中的项目,抓住每一个做项目的机会。在澳洲读博期间,导师的一个项目遇到了卡点,找了很多学生都没解决,在学长的推荐下,老师给了余航一个月的时间去尝试解决这个难题,谁也没有想到,只用了一个晚上,余航就把这个困扰了大家很久的问题解决了。
2021年,学成归来的余航回到培养自己的母校上海大学任教,曾经外号是“教授”的他,很快就被破格晋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授。当我们问他,是什么让他的高校之路走得如此顺利的时候,余航非常坦诚地跟我们分享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心得,他说:“学术能力只是基础,重要的是让研究不止于论文,结合国家的真实需求,真正落地去解决关键问题。”
“空天地海”,一“图”打通!
回到上海大学后,他加入了谢少荣教授、骆祥峰教授的课题组,研究方向专注在了图机器学习领域。对于什么是图机器学习,余航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
“年轻人的前途要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这是上海大学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一句话。无论在科研攻关,还是在日常教学中,这句话一直引领和激励着余航。在他看来,未来无人系统是国家非常需要的领域,利用图机器学习可以快速协同这些无人系统,打通“空天地海”。
“90后”教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我们经常说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余航眼中师生更是一场缘分,要用真心去尊重每一位学生。他曾经在学校官网的个人主页上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欢迎你报考我的研究生,我会一直带你科研,经常带你吃饭,偶尔带你玩耍,不会把你当免费劳动力,不会让你做和科研无关的事,更不会不尊重你。”采访当天正值教师节,余航非常开心地与我们分享了他收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们的祝福,他说做科研和教学生都是他觉得最快乐、最有价值感的事。
余航说,无论是科研攻关还是教书育人,他都和他的学生们亦师亦友、共同成长。他希望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解决更多真需求,真正应用到国家迫切需要的行业,实现科技服务人民的目的。
正如他最喜欢的球星科比曾说的:“梦想不是终点,梦想是旅程”,也许你的梦想最后无法成真,但只要你执着坚持、双倍努力,你会发现,等你回头再去看的时候,你也走过了一段很伟大的路,一段距离梦想最“近”的路。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杨立培 路俊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