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双倍努力,是距离梦想最“近”的路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5-09-29 10:20:15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余航: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丨科创Z世代

“你能想象吗,在未来,天上有无人机,地上有无人车、机器狗,海上有无人艇,甚至深海里有无人潜艇。而这些无人系统,将会构成一个巨大的“空天地海”一张网。我们利用图机器学习来控制这些异构多元的无人系统,可以协同去做应急救援等等的工作,让技术真的被用起来。”神采奕奕地为我们描绘这幅无人系统蓝图的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从小就不是人们眼中的“学霸”,却破格晋升成长为年轻的“90后”教授。他自称没什么天赋,却用扎实的“代码力”打通了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余航,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图机器学习、图大模型、多模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及专利转化创新,成功实现了多项高新技术与产业的落地,为智慧海洋、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行业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服务。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中,他荣获了“青年先锋”的称号。

选择一条路,坚定走下去

在采访的一开始,余航就笑着对我们说,从小他就是个有很多天马行空想法的孩子,想做的事特别多,比如成为一个篮球明星或者娱乐节目主持人,唯独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当高考时自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后,他就没有再动摇过,这条学习的路他就这么一直坚定地走了下来。

  • Z星探:从小就对计算机方面感兴趣吗? 
  • 余航:我人生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上大学以后才买的,那时候觉得计算机逐步走入每个百姓的家庭,将来用计算机帮助自己去从事一些工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就选择了这样的专业。
  • Z星探:你是大家眼中的“学霸”吗?
  • 余航:其实从小到大都不算“学霸”,没觉得学习会成为我唯一的路。很早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当一个篮球运动员,当时我父亲也带我去找过我们当地的一个体育老师,去询问我当运动员这个可能性。我记得那个体育老师他摸了摸我的骨架说,以后还是好好学习吧,可能他认为我不管是身高还是运动能力都不是那么突出。我还想当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然后你也可以看得出来,我这个普通话并不是很标准,再加上家里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那对于我来讲的话,主持人这条路走起来也没有什么希望。那就剩下学习这条路,我就选择了这么一条路去尝试一下,把它走下去。

和很多上了大学便“放飞自我”、沉迷网络世界的学生不同,过去从来不在学习上多花时间的余航却几乎不打游戏。为了从源头上切断诱惑,他的电脑不仅不联网,用的手机也是最简单的黑白手机。那个时候的他把最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校的图书馆,每天沉浸其中,而且他还特别喜欢在同学之间分享自己新学到的知识,于是他被同学们戏称为“教授”。

  • Z星探:你后来去悉尼科技大学念了博士,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学习这条路你走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尽头”了,是怎样完成这种逆袭的?
  • 余航: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老师给的任务我要双倍去完成。本科时,比如老师说这个知识点只要掌握就行,我就希望把这个知识点练熟练,就按照他的要求乘以2去完成。读博时,老师只要求我们发 4 篇高水平论文,我至少发了 8 篇,后来陆续共发了十几篇。
  • Z星探:你总是会成倍地完成这件事,给老师很多的惊喜。
  • 余航:对,当我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很快就能做得不错,得到了很多正反馈。比如别的同学刚开发一个系统或学习一个语言,会比较慢,我不管是学习C语言还是JAVA语言都能很快掌握,甚至别人不知道怎么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也可以快速定位是什么问题,快速把它解决。

 

在实战中,不断提升“代码力”

“计算机就像一门语言,动手能力是核心关键”,这是采访过程中,余航反复跟我们提到的,也是他经常和学生们分享的观点。在整个学生时代,他非常主动地参与老师们手中的项目,抓住每一个做项目的机会。在澳洲读博期间,导师的一个项目遇到了卡点,找了很多学生都没解决,在学长的推荐下,老师给了余航一个月的时间去尝试解决这个难题,谁也没有想到,只用了一个晚上,余航就把这个困扰了大家很久的问题解决了。

  • Z星探:这种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是怎样锻炼出来的?
  • 余航:我非常愿意参与老师的实际项目,研究生期间常帮老师做前端工作,后来回上海大学工作时,我们课题组碰到一个项目很紧张,第二天就需要交付,但前端一直出问题。正好以前我当学生时就解决过这个问题,所以指导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我觉得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眼下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也许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以前经历的某个事情对我是有帮助的。

2021年,学成归来的余航回到培养自己的母校上海大学任教,曾经外号是“教授”的他,很快就被破格晋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授。当我们问他,是什么让他的高校之路走得如此顺利的时候,余航非常坦诚地跟我们分享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心得,他说:“学术能力只是基础,重要的是让研究不止于论文,结合国家的真实需求,真正落地去解决关键问题。”

“空天地海”,一“图”打通!

回到上海大学后,他加入了谢少荣教授、骆祥峰教授的课题组,研究方向专注在了图机器学习领域。对于什么是图机器学习,余航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

  • 余航:我们学计算机的很重要的一门课叫数据结构,怎样组织数据使计算机更好地用算法来处理它们,当中就有数组队列,就像人排队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然后慢慢就扩展到一种图结构,点与点之间产生了联系。图机器学习相当于用图作为机器学习的输入数据,除了关心个体之间的特征,也会去学习它们之间的一些关联。
  • Z星探:你研究的不单单是一个数据,而是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联。当时是如何走上这个研究方向的?
  • 余航:当时加入谢老师组,她在做无人艇项目。无人艇相当于一个点,很多不同的无人艇之间产生联系后构成图结构网络,从图结构网络中学习知识,就能实现从控制单个无人艇,到控制多个无人艇集群,提升它们的安全性。

“年轻人的前途要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这是上海大学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一句话。无论在科研攻关,还是在日常教学中,这句话一直引领和激励着余航。在他看来,未来无人系统是国家非常需要的领域,利用图机器学习可以快速协同这些无人系统,打通“空天地海”。

  • Z星探:距离打通“空天地海”还有多远?
  • 余航: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在通讯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边缘设备也有一些问题,这些都是未来需要突破的,后面算法、算力、硬件设备的提升会使得那张蓝图实现。
  • Z星探:你还做过哪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的项目?
  • 余航:在金融领域我们做过大量金融欺诈检测算法。欺诈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每个人相当于一个点,跟他产生交易的人又形成一个点,我们通过算法挖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快发现欺诈用户。我们和中国银联、交通银行等进行合作,已落地到实际产品中,产生了好的效果。在医疗领域,我们做过危重儿童疾病的早期监测,我们把算法跟医生对于危重儿童治疗的经验结合,大幅提升了对危重儿童的治疗效果。

 

“90后”教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

我们经常说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余航眼中师生更是一场缘分,要用真心去尊重每一位学生。他曾经在学校官网的个人主页上写下过这样一段话:“欢迎你报考我的研究生,我会一直带你科研,经常带你吃饭,偶尔带你玩耍,不会把你当免费劳动力,不会让你做和科研无关的事,更不会不尊重你。”采访当天正值教师节,余航非常开心地与我们分享了他收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们的祝福,他说做科研和教学生都是他觉得最快乐、最有价值感的事。

  • Z星探:当时为什么会在主页写下这样一段话?
  • 余航:因为我的老师当年就是这么对我的,他们特别尊重自己的学生。我觉得要把我老师教给我的东西也贯彻下去。看着学生们成长、进步,在各个领域发光,我都特别高兴。我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他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学生,日常需要带助听器,讲话不是很顺畅,但他成绩特别好,很努力,本科时是全校第一。当时他发了很多邮件想找硕士老师,我收到了这个邮件以后,主动联系了他,我觉得他非常不容易,当我们打字交流以后,我觉得他的功底也是很不错的。我希望给他这样一个机会,后来他也就顺利地在我的课题组进行了工作和学习。他现在已经去北京理工大学去读博士了,又开启了他新的人生道路。看到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

 

余航说,无论是科研攻关还是教书育人,他都和他的学生们亦师亦友、共同成长。他希望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可以解决更多真需求,真正应用到国家迫切需要的行业,实现科技服务人民的目的。

正如他最喜欢的球星科比曾说的:“梦想不是终点,梦想是旅程”,也许你的梦想最后无法成真,但只要你执着坚持、双倍努力,你会发现,等你回头再去看的时候,你也走过了一段很伟大的路,一段距离梦想最“近”的路。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杨立培 路俊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