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宏观政策的传导及后续展望

2025-01-14 10:21:34 听新闻

作者:明明    责编:张健

宏观政策对债券市场和大盘权重股的利好显著,而财政政策在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

(本文作者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宏观政策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2005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复盘,我们发现,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对债券及权益市场的利好显著,其中债券市场通常会在正式降息前便交易并消化降息预期,而权益市场方面,降息对大盘权重股的利好更为明显。考虑到居民、企业等私人部门的需求通常具有“顺周期”特征,因而在整体需求偏弱的背景下,财政的“逆周期”属性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也更为明显。

▍创新类政策对经济和市场的反馈有何特别之处?

2024年以来,宏观政策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类增量政策,例如:拟连续几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除最初设定的用于“两重”建设外还扩展到了“两新”领域;央行推出了买卖国债和买断式逆回购等流动性投放工具,以及用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向“两新”领域扩展,有效带动消费和投资的回升。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拟连续几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最初仅用于“两重”建设,去年7月提出将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大对“两新”政策的支持。将超长期特别国债向“两新”领域扩展后,对投资以及社零消费等形成提振,带动去年9月以来宏观经济的回升。

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支持财政发力,投放长期流动性。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两项流动性投放工具——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2024年四季度地方债供给大幅抬升,而MLF操作则在四季度共计回笼近1.8万亿中长期资金,买断式逆回购则分别投放5000亿、9000亿以及1.4万亿,有效对冲了地方债密集发行阶段的中长期流动性缺口。国债买卖同样具备流动性投放的作用,此外,考虑到现阶段央行对国债整体采用“买短卖长”的方式,有助于保持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总的来看,国债买卖和买断式回购作为长期流动性投放的一环,核心仍然是对冲流动性缺口,有助于支持财政发力更好促进经济回升。

▍政策展望:财政扩张、货币宽松,全方位扩大内需。

财政方面,我们预计2025年赤字率或将提高至4%左右,新增专项债规模增加至4.5万亿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用于“两新”的规模翻倍;货币方面,我们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准降息,央行国债买卖规模抬升,创新类政策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结论:

通过对历史上宏观政策发力阶段市场和经济的复盘,我们发现货币宽松对债券市场以及大盘权重股的利好显著,而财政政策在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全方位扩大内需依赖宏观政策的协同配合,财政扩张、货币宽松将是后续政策的整体思路。财政方面,我们预计2025年赤字率或将提高至4%左右,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将增加至4.5万亿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用于“两新”的规模翻倍;货币方面,我们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准降息,央行国债买卖规模抬升,创新类政策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变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