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1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提振消费有关工作。会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国常会围绕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多位专家分析,国常会的举措既聚焦短期热点激活市场,又通过居民增收、优化消费环境等长效机制夯实基础,构建起完善的促消费政策体系。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有序开展,一季度消费市场总体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促进居民增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5年的九大重点任务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其中国内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之一。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假期国内消费市场火爆,让各方对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满怀期待。农历新年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研究提振消费有关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在提振消费的具体举措中,会议把大力支持居民增收放在了首位,提出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费能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从长期看,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因素: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提高消费要解决居民消费能力的问题,要提高收入。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补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提振消费,包括对失业大学生的补助、对农村老人群体的补贴、对于二孩以上家庭的特定补贴等。全民的普发不现实,发放的群体、发放的方式更为重要。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提振消费必须先改善收入。从收入的来源来看,改善工资性收入,需要从促进就业入手,继续做好稳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改善财产性收入,需要稳住楼市股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以充分发挥其财富效应;改善经营性收入,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
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份都提及今年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比如,北京将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广东、广西、山西等地都提到,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广西在此基础上还明确要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深挖消费潜力
国常会明确,要聚焦牵动性强、增长空间大的消费领域,深挖消费潜力。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惠民,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支持便民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
银发经济、冰雪消费等成为当前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领域。2月11日,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九单位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构建覆盖全国、线路多样、主题丰富、服务全面的银发旅游列车产品体系,银发旅游列车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主题旅游列车品牌,银发旅游列车开行数量、旅客运输量较2024年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逐步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在此背景下,把握银发群体消费行为的种种特点,并有的放矢地加以布局显得极为必要,不仅是相关产业端的机遇,更是促消费的关键抓手。
亚冬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冰雪消费的热潮。春节期间,借举办亚冬会契机,体育总局进一步释放冰雪消费潜力,丰富赛事活动、打造消费场景,推出惠民措施。各地也积极响应,吉林发放1亿元冰雪消费券,北京发放不少于3万张快乐冰雪季冰雪消费券,广东等地区也联合滑雪场等共同推出雪票打折、滑雪公益活动等举措。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扩大智能消费、拓展“人工智能+消费”应用场景,也成为挖掘消费潜力、多元拓展市场新活力的重要方向。
国常会指出,强化消费品牌引领,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智能消费依托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借助深度数据分析与用户精准画像,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便捷、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与服务选择。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智能家居、可穿戴技术产品、互联网医疗服务、智能汽车以及电商平台等多个领域。
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今年促消费工作的重要抓手。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批资金810亿元。加力支持汽车、家电、家装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实施细则陆续印发。
国常会指出,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延伸汽车消费链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2025年1月28日~2月4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火热开展,汽车、家电家居、手机等数码产品等以旧换新销售量达到860万台(套)、销售额超过310亿元,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66%、182%,手机等数码产品成为今年春节“新年货”,消费市场活力有效提升。
今年以旧换新的地方版方案也在密集落地。河北省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浙江省明确,持续推进汽车、手机、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医疗设备、电梯等设备更新,优化政策设计、补贴程序、兑付方式,扩大政策受益面。江苏省也将加力扩围落实“两新”政策、优化补贴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表示,购新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市场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实惠的选择。在这些方案里,补贴的商品内容、覆盖面、细化程度上都有明显提升,下一步把更多增长潜力更好、迭代周期更快、带动效应更强的品类纳入进来,有利于形成轮动效应。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撰文分析,近几年中国消费偏弱的原因之一是商品消费发展较快,服务消费没有完全恢复,制约了消费复苏。消费补贴需要从补贴商品转向补贴服务,以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
芦哲表示,考虑到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透支问题,可能需要尽快推出服务消费补贴作为国内消费增长的支撑。目前部分财政压力较小的地区有地方性的服务消费补贴,如地区餐饮券和电影券等,但这类补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区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有余力提供补贴,中西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缺乏足够的补贴资金。二是地方补贴覆盖面不广,往往只有部分人能够抢到,对于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考虑到2025年下半年或者2026年可能会出现的耐用消费品需求透支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服务消费的“国补”政策,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日前表示,我国消费市场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有序开展,一季度消费市场总体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报指出,2025年,宏观政策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全年提振消费将从多个领域展开,包括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行动以及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有望升至65%左右。
“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增加退税商店数量,优化退税服务,便利境外旅客在华购物,扩大入境消费。”
提振消费不仅是短期经济修复的抓手,更是长期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
“不是一次性的,要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安排。”
美团一线城市高频熟练骑手月均收入11547元
药明康德管理层认为,GLP-1产品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对未来几代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市场需求是巨大的。跨国药企的投资动作说明了行业对产能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