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春节以来,电影票房、出行人数似显繁华,但旅游等人均消费却有所下行。大力提振消费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点,但关键问题在于谁来“买单”。靠微观主体自己,还是外部政策补贴?谁将主导消费的最终趋势?
一、消费,如果自己买单?
经验表明,真正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的是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这不仅包括当期收入和未来预期,也包括过往的存量财富。其中,总需求政策主导短期收入不及预期,居民存量资产负债表状况也对消费产生或正或负的财富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它金融市场更为成熟的经济体,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存量资产仍是住房,占比超50%。因此,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财富效应,更多是由地产等相关资产主导。
二、消费,如果政策补贴?
除了居民自己“买单”之外,补贴也能促进消费短期抬升,但其实效取决于财政真实支持力度。与过往不同,本轮“以旧换新”的宏观环境是整体价格趋缓,微观主体存在等待降价而推迟消费的动机。“坚持过紧日子”也约束部分社团消费。
展望新年,随着财政赤字的扩张,针对民生消费的支出或将有所抬升,尤其是对“以旧换新”的特定品类消费产生积极脉冲影响。但综合考虑居民收入预期及存量资产负债表等状况,整体消费弹性依然温和,或仍将与名义GDP同步。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财政政策收缩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共同导致美元汇率走弱,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联储降息可能加快。
美国经济刮骨疗伤带来的“人为”衰退风险的外溢效应,处理不好是风险,应对得力则是机遇。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债务上限会再次被大幅度提高,以允许联邦政府扩大债务规模,增加了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关乎美国的国家信用、关乎美元的国际通用货币地位。
美国就业市场走弱,消费支出下降,经济衰退风险上升,GDPNow模型预测一季度GDP或为-2.4%。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GDP增速目标5%左右,CPI增速目标2%左右,赤字率4%左右等预期目标,旨在应对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