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正酝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规范和指导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环评,促进城市交通系统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15日起开始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业内专家表示,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出台,将对环评、勘察设计、交通规划、交通道路工程等领域都产生影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环境管理,开展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对接,可以进一步强化规划权威,弥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不足。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专项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有限。近年来,我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涉及运输方式多样,运输活动水平和运输组织复杂,已有的单项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尚不能完全涵盖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导致环评成果难以有效指导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实施。
交通领域作为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发力点。摄影/章轲
目前,地方以各种形式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多地此类环评文件对温室气体排放考虑相对较少,未能充分体现低碳发展和绿色交通的理念。
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内容特点,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以交通建设空间管制、交通污染物排放削减、交通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为抓手,强化环境保护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刚性约束。突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生态环境影响特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大气环境、声环境及水环境)、生态保护指标(生态格局、生态服务、生态敏感区)、环境管理(风险防控、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和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绿地资源)等指标。编制组表示,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根据评价区环境影响特征适当删减或补增。
交通领域作为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发力点。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优先绿色交通空间资源配置、提升公交服务品质标准、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管控个体机动车交通需求等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低能耗、低排放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编制组建议,各地应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针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在重点要素和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技术难点开展实践探索,提高评价在支持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严格按照导则要求,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与审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正在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三北工程”,以及“十四五”山水工程生态环境成效评估。
推荐的技术可覆盖行业95%以上企业,指导企业选择可行的治理技术,避免盲目无效投资,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新的国家标准旨在加强这两个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流域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
有五种情形之一的,属于重大损失,将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涉煤电油气等基础能源和钢铁、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