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逛了上海国际花展,更要读一读这些讲植物与自然的书

第一财经 2025-05-01 20:02:34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从园艺交流到健康疗愈等主题,上海国际花展不断进化,推动人们思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4月18日至5月11日举办的2025上海国际花展,在五一假期将迎来上海市民和中外游客的集中观赏。观看花展时,很多人不再满足于赏花、拍照、打卡,也会从生活方式、自然科普等角度,理解花草园艺装置,想象生态友好和谐的城市未来。从园艺交流到健康疗愈等主题,上海国际花展不断进化,推动人们思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上海国际花展之新天地主会场    摄影/严力

上海花展主会场之一“花开新天地”设在黄浦区新天地,包含太平桥公园湖畔和太平洋新天地的“东台好市·花语集”等,毗邻一大会址,与新天地商圈自然连接。各区分会场,比如浦东新区的“卉聚前滩里”设在前滩公园巷等三处商业体,以“新自然主义花廊”为线索,把商业街区和“一江一河”滨水公园融为一体。这些做法,让市中心的景观更美,人们漫步逛街的体验更舒适,还能促进消费,为商圈助力。

第一财经特别推荐一份“自然书单”,希望读者们在赏花之余结合阅读,给假日生活增添一点灵动色彩。

《到自然中去:人类与自然的情感关联》

[法]丽莎·加尔尼埃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版

接触自然,将会怎样改变人?过去二十年里,正向心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学的关联逐渐加深,两门学科结合,探索如何通过自然改善人的生活。

这本来自法国的新书,属于生物学家、鸟类专家斯特凡纳·迪朗2017年开始策划的一套新丛书,来自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作者集合起来,以人文生态主义的视角,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自然出发,探索叙述人与自然彼此依存的故事。

本书作者丽莎·加尔尼埃是生物多样性专家,曾以记者身份为《自然》杂志和《行星探险队》做过大量调查报道,曾制作关于开花植物的纪录片,并曾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丽莎在书中引述超百种科学研究,介绍心理学层面如何测度人与城市自然接触的正向结果。比如,公园中的植物种类越丰富,经常到访公园的人们越认为自己的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恢复。

她还提出“让心灵变野”,并引用生态学者的观点说,同情、移情使人体会到跨物种的友谊,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情感景观,会让人更深刻地理解爱,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和自我相处。

《重新发现市中心》

[美]威廉·H.怀特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威廉·怀特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对大城市开放空间价值的讨论。《重新发现市中心》是他长期在城市中心研究人如何使用城市设施的一本经典著作,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称之为“我们这个时代的50本书”之一,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协会把这本书推荐给会员们,列为必读。

当花卉园艺回到市中心人流密集地带,改变的是人对街道、公园等传统设施的感受。自然带来的活力成了公共空间的新主题,聚合了逛游者的注意力,也给商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花展作品中蕴含的设计巧思,让人感觉到市中心不再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大牌店铺云集的乏味区域,而是可以让人自由自在的,人们能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交流。

在书中,威廉·怀特记录了他在纽约市中心的广场上观察阳光的变化,温度随着阳光走向变化而涨落。他还观察树木的类别和植树区面积大小,以及设置水面将带来的趣味和声音等。他广泛研究了有关部门怎样管理广场,安排丰富的公共活动。

一系列具体的做法,从设计到管理,将会最终决定市中心能否成为长期吸引人们的地方。如果花展和相似活动积累的经验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对市民游客来说会是一件好事。

《俱是看花人》

李叶飞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24年9月版

公众号“植物星球”博主李叶飞曾为杂志编辑,长期在生活方式领域搜寻信息。在这本书中,46篇植物随笔、80多幅植物摄影插图,为读者带来一场认识陌生植物、深入了解身边植物的纸上展览。

从家门口到南半球,十余年来,李叶飞寻花不止,步履不停。到访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镇,他都会探访当地植物园和菜场,了解当地风土中景观、食用植物的特点。从牙买加风味独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兰、日本庭园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树,到寻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种小草,这些植物故事构成了“看花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书中文章《上海的四季之花​》提到,现在已经很难确定一个地方代表性的植物是什么,无论公私区域,只要气候带类似,城市的景观风貌都是趋同的。加之养花种树的风潮,比如忽然人们都爱种多肉植物,随大流之风日盛。但唯有市花是一个地方的“长久的爱”,“过去的上海,人们爱棉花,那是真爱,它是上海的秋日之花。现在的上海,人们爱精致的白玉兰,它是上海的春日之花。”

《疯狂的植物》

汪诘、何慧中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植物对地球的了解,比人类要丰富得多。科普作家、文津图书奖得主汪诘与活跃的B站科普博主何慧中联袂创作的《疯狂的植物》,与前作《植物的战斗》一脉相承,讲述稀松平常的植物如何不断完成修炼,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站稳脚跟。

在科普作家的笔下,植物各显神通,制订共生和竞争的规则,找到生存之道,缔造着超乎人类想象的传奇。书的第二章《驯化之路》重点讲了被人类农业生产深度改变的植物,比如水稻、包菜、柑橘等。第三章《生存竞争》则介绍了植物彼此之间争夺资源的生存之战,比如20万种植物为何都选择了白色毒液,用来保护自身。读懂植物的生存与战斗,人类也就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它们没有脚,但足迹遍天下》

[意]斯特凡诺·曼库索 著,[意]格里沙·费希尔 绘

读库·新星出版社2024年5月版

这本书入选2024年度豆瓣科学新知图书十强,由读库推出,来自意大利植物学者的寻访与绘制。植物没有脚,却能足迹遍布天下,它们在自然的大世界中运动,走过自己的生命历程。

植物通过风、水,动物的皮毛或胃囊,利用母株的摇摆、果荚的干燥,以及一切可用的手段,将种子播撒到各地。它们不断突围、迁徙,征服新的空间。如何说服特定动物为其传播后代? 如何在难以接近的荒凉之地扎根繁衍?它们为无生机的岛屿带来生命,在漫无边际的海洋、沙漠、时间中保持活性,穿过岁月破土重生。

植物有自己的强大力量,能在核辐射之后的切尔诺贝利重生。植物有自己的策略,能跟随航船漂洋过海,能抵达遥远未知的土地扎根下来。通过这本书,读者能站在植物的视角上,理解在迁徙、生存和繁衍过程中的植物“智能”,见证植物与人共生的趣史。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