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正在成为企业管理本身

第一财经 2025-05-12 15:27:37 听新闻

作者:于舰 ▪ 第一财经研究院    责编:马绍之

作为企业,有理由去践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是人类需要普遍关注的命题,它关系到每个人,关系到每个国家,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第一财经研究院开展多年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一直在进行,通过多年来积累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以历史进程的维度贯穿其中,先后发布了多篇相关调研报告。本文为我们最新结集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2年-2024年)》(下称《报告》)的序言。

——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的脑海里出现众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名字。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阿里巴巴在做的事。

十多年前便给快递员们缴了社保,那些达到退休年龄的京东快递员迎来了他们能在这家公司体面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生活——这是京东在做的事。

只是一家商业形态非常传统的超市,却因为重视员工价值,在每一个管理细节体现人文关怀,重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成就了其美好的企业文化,而且也给公司带来了超越行业运营平均水平的经济价值——这是胖东来在做的事。

用科技推动技术创新,做无水染、天然染,保护水环境,改变纺织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棉农共同致富,提高纺织女工的社会价值——这是溢达集团在做的事。

给非洲那些不能用上电的人送电去,让那里的孩子可以在太阳下山后点上照明设备复习功课,可以让那里的人们也用上冰箱吃上冷饮——这是海辰储能在做的事。

……

在中国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外资企业还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最初多是为了“赚钱养家”,而当下很多企业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社会目标而设立,而往往后者在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企业经济价值和可持续经营。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众多选项里,企业治理、环境保护、维护员工权益……这些内容每一项其实都是当下企业在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我们看来,它们不是企业经营治理之外的一件“花衣裳”,而是企业经营治理本身的重要内容,很多内容的实践不应仅是为品牌的宣传之需,而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法律合规问题。

正因如此,我们开展多年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课题一直在进行,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有令我们惊喜的发现——中国企业,很多业务本身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中国企业,很多从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只是,它们没有用西方经济管理的企业社会责任话语体系去表达。

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主体的不断实践,它们的企业愿景的不断实现,才承载了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向善向好发展。

从2008年开始,第一财经以每年推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的方式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将近二十年来,我们同各位一道见证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从最初的“闻者寡”到如今“行者众”的改变。

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我们通过多年来积累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以历史进程的维度贯穿其中,先后发布了《2022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生的力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与变迁:国企肌理的重塑》《202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民企兼济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财经研究院还发布了《2022中国影响力投资报告:资本的血液》《方兴之时,行而不辍:2022中国ESG投资报告》《中国上市公司ESG评级报告》(点击可查看相关报告)。

我们之所以关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是因为它是人类要普遍关注的命题,它关系到每个人,关系到每个国家,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记得2022年,我在深圳的迈瑞医疗进行调研。公司一楼展厅的墙上写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后来听公司的人说换成了二十大报告里的表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样的文字放到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系来看,你会发现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将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与中国整体经济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统一起来,这也是我们在所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企业将社会责任与国家战略进行紧密连接。不仅是迈瑞,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是如此。

记得前两年我每年会去参加的渣打银行和恩派公益共同举办的“她山之力”女性社会创业家加速项目,参与的女性创业项目看上去无法和大企业相比,但微小而强大的她们都怀着一颗助益社会发展的心进行创业,一颗热爱社会、关注社会的火种在她们的心里生发,聚集起来就是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企业无论大小,企业社会责任在人们的认知中几乎已成共识。区别可能在于它们选择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有所不同,所担负责任的大小有所不同,所担负责任的领域有所不同。但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正向的力量。这些力量积聚起来,温暖自己,也温暖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你会发现,你想要的那个好的社会,其实需要每一个人都担负起建设它的责任。这也许就是几十年前有人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初心所在,也是每一个人当下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所在。

我们最早发布的报告《内生的力量》,其实讲述的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时期的外部要求到内生发展的过程。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多年来,因国家政策的驱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被提出,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艾奥瓦大学教授霍华德·R.鲍恩(Howard R. Bowen)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大公司集聚了对社会产生切实影响的巨大力量,商人的决定和行动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股东、员工和客户,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这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符合我们对身边那些大公司的感受,比如腾讯、阿里、京东、百度、微软、苹果等等,它们的确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鲍恩在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中,给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最初的学术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

究竟要采取什么行动呢?

直到1979年,阿奇·B.卡罗尔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即是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卡罗尔明确了公司的具体责任,也指出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并不矛盾,都是商业框架的一部分。基于这一理论,他在1991年提出了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为后续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这里,我们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在卡罗尔的模型中,经济责任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必须满足的一个基本要求。商业组织维持自身的唯一方法是增加价值、创造利润,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受益。那些在经济或财务上不成功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任何其他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会变得毫无意义,无所凭附。

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组织是带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力量。

在1992年《21世纪议程》通过之后,中国组织52个部委和机构的300多位专家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1994年公布,从此中国正式踏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征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推动力量。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是动态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有全球共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具有国别特色,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中国特色”,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紧紧挂钩。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轨迹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发展过程不尽相同。但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大体经历了利润最大化到创造共享价值的过程,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种类型的商业组织。

《报告》通过随机选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样本发现,如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报告内容与负责的对象(即利益相关者)逐渐趋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企业承担起了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探索国家所要求的技术创新路径的责任。民营企业多年来反应灵活,快速地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履行融合在一起。

2015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联合国通过的《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包含17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2020年,我们经历了全球新冠疫情,这场危机进一步激活企业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但是,也依然能发现那些在做着有悖于人类共同价值行为的商业组织。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这条路上,我们不断前行,但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很多思想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能找到踪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等,都体现个体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无论从企业管理自身需求角度出发,还是因文化思想的内在契合,企业社会责任将在中国的现代企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得到更有效的推进。

我们看到了那些为了社会理想而变得更加幸福的人,我们也看到了因为责任的承担而变得更加富有的人。作为企业,有理由去践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个体,愿每一个你我,能发挥微小或宏大的力量,共同建设我们想要的那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利他之心,即为利己。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文中插图来源:视觉中国)

——

文 | 于舰 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

——

点击此处前往第一财经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只需896微信豆即可获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2-2024年度)结集pdf版精彩内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