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重塑与我国“双碳”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能源与金融两大领域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正日益成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近日于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聚焦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会上,中油资本与安永*联合发布《中国能源金融发展报告(2025)》,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整体图景及其规模格局与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产融结合的运行机制,揭示了“产融协同、双向赋能”的新型发展格局,并总结出产融结合背景下的能源金融发展十大研判。
《中国能源金融发展报告(2025)》总体介绍
一、能源金融角色跃升:从“服务者”到“多维赋能者”

数据来源:万得、Capital IQ、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能源金融已从传统的“融资服务”升级为“多维赋能”,成为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2024年能源金融融资产品新增规模达6.7万亿元,存量规模达42.9万亿元,分别占全市场比重的19%与26%,显示出其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依托战略目标的全局推动和深刻的机制创新,能源金融逐步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
二、融资结构深度分化:多元化工具崛起,逐渐告别信贷依赖

数据来源:万得、Capital IQ、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信贷和类债等债权融资工具构成能源行业的基石融资方式,共占90%新增融资市场,并在近年呈现出1:1的均衡发展态势;新兴融资方式如能源租赁及企业ABS发展迅速,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崛起。整体能源金融市场形成了信贷为基石、类债为灵活纽带、股权扮演成长引擎的“三元协同”格局,实现行业融资需求精准覆盖和全周期支持。
三、人民币跨境结算崛起:能源贸易成为国际化新引擎
在能源金融服务产品领域,人民币跨境结算崛起。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系统”)直接参与者168家,间接参与者1461家,分布于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能源行业人民币直接跨境结算金额规模增长至13.9万亿元,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复合增长率均突破50%。未来随着纳入CIPS系统的能源贸易方和贸易品种增多,将进一步推动国际能源贸易格局迈向多极化与均衡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数据来源:万得、CIPS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Qeubee、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四、电力行业成为能源体系融资主角,电气化时代特色彰显

数据来源:万得、Capital IQ、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从行业视角看,电力行业成为能源体系融资主角,电气化时代特色彰显。2024年能源行业上市公司中,电力板块新增融资约1.0万亿元,占能源上市公司总新增融资规模的74%;新增融资需求来自绿色发电、电网升级改造及系统灵活性改造,活跃的资本市场对此给予了强力支持;其中债权融资是核心融资渠道;股权融资更多支持新兴技术等投资。
五、传统油气巨头转身:成为能源转型“关键桥梁”

传统油气巨头正日益成为能源转型“关键桥梁”,从“保供主体”升级为“低碳转型枢纽”。创新金融工具亦在支持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油气行业公司信用类债券中绿色债券余额在2024年增至325亿元。从具体路径看,油气行业通过技术创新、资产优化和产业链融合推进能源转型,对应带来其内部的融资需求分化,其中传统勘探开发依赖信贷与债券,而CCUS、绿氢等前沿领域面临巨大投资缺口,亟需股权融资、产业基金等创新资本补位。
六、氢能融资生态成形: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格局逐步清晰

数据来源:碳索氢能、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中国氢能产业在“国家科研资金+产业资本+示范项目”的协同融资体系助力下迎来稳步发展。其中国有资本主导中上游发展,市场化机构聚焦下游与技术创新,双方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商业化加速落地。根据探索氢能的统计数据,2024年约有57家氢能企业完成62轮融资,累计融资突破65亿元;较为新颖的AI大模型、智能驾驶等新兴技术与氢能产业的深度融合项目也获得资本青睐。
七、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提速,中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数据来源:聚变行业协会(FIA)、Fusion Energy Base、前瞻产业研究院、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中国核聚变产业逐步从实验走向工程化,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已于2025年10月完成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的落位安装,目标在2027年实现全球首次聚变发电演示。其产业资金支持体系整体呈现“政府引领+市场协同”的双轮驱动特征,国家队资本主导大装置建设,民营队推动技术迭代与效率突破。在股权投资规模上,中国自近年来核聚变产业股权投资额快速增长,2010至2024年间,中国核聚变累计股权融资约36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八、碳市场与绿电交易机制渐成,更好服务于“双碳”目标实现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中国碳市场法规逐步完善,交易活跃度提升。全国碳排放权配额(“CEA”)市场在2024年的交易额已达181亿元;2021至2024年,其交易金额及单价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和22%,增长显著。同时,绿电交易爆发式增长,绿电交易量自2021年来复合增长率达200%。综合性碳市场体系及日趋成熟的绿电交易市场,将与能源行业发展新动能相互辉映,服务于“双碳”目标实现。
九、能源上市公司先驱地位突显,能源资产证券化市场空间巨大

数据来源:万得、Capital IQ、安永分析、中油资本分析
能源上市公司新增融资规模增速达10.5%,高于能源行业整体,体现其先驱地位。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优质资产证券化提速及创新型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能源上市公司作为优质成熟企业,其新增融资需求、上市板块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及市值影响力有望迎来显著提升,为资本市场提供广阔投资空间。
十、产业金融竞争优势:构建“因业施策”的能源金融新范式
报告选取并梳理了包含综合性能源系金融平台“中油资本”在内的三家产业资本平台及上市公司,分别代表综合赋能、电碳融合、链主引领三种产融协同模式,为能源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构建“因业施策”的能源金融新范式。
结语
展望未来,我国能源金融将在持续创新中孕育新机遇,在技术变革中重构生态格局。金融功能将超越传统的服务模式,迈向深度协同的“多维赋能”,推动其角色由外在支持者向内生增长伙伴演变。通过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精准滴灌,我国能源金融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升全球能源治理话语权等方面发挥更加关键的战略作用,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体系的协同演进。
注*: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表示:“展望前路,发展的新篇章须由大家共同谱写。各国政府、企业界与社会各界必须戮力同心,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大胆求变的新型协作网络。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共同打造一个更高效、更富成效、并具备充足资金支持的多边主义体。”
上海涉外企业ESG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是全国涉外领域首个ESG促进政策,沪港两地以“标准衔接国际化、实践赋能生态化”双高度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落地。
当前全球对电力相关的这些装备的需求量激增,是多个因素叠加导致。
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否找到完美的答案,而是全社会在复杂环境中如何协同合作,持续前行。
可持续转型从来不是直线式的答案,而是一场在张力中不断重塑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