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文了解今夏哪里最好玩,“清凉经济”成地方发展新引擎|2025消费趋势跟踪

第一财经 2025-07-22 11:09:09

作者:孙文华    责编:高雅馨

中国避暑旅游市场突破1.2万亿元。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这意味着“清凉”不再是季节性福利,而是全年皆可经营的稀缺资源。

(本文作者孙文华,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据中国气象局服务协会报告显示,中国避暑旅游市场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且与康养、研学、夜间经济等业态实现了融合。

如今“清凉”这一自然禀赋已跃升为重要的经济要素,而地域特色则成为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清凉经济属于典型的季节性消费模式,紧密契合高温时段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显著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冲浪、漂流等各类清凉的休闲方式早已深入人心,传统的避暑胜地也多以景区为主。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5〕2 号)提出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那么,清凉经济如何成为地方经济的新质驱动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打造以自然资源为特色的“错季避暑目的地”

“神秘生态”不仅是避暑的全新场景,更是错季旅游目的地极具魅力的新潮元素。湖北神农架以“沉浸式避暑秘境”闻名遐迩,凭借21℃的平均气温和原始森林资源,精心打造了“大九湖湿地夜游+星空露营+民俗篝火晚会”等旅游产品,吸引了众多家庭和年轻客群。

在暑期的神农架,游客既能探秘原始森林,又能纵览华中屋脊的云海奇观,还能在丝丝凉意中体验大九湖湿地夜游、星空露营等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欣赏民俗表演,参与篝火晚会等互动活动。通过避暑季系列暑期特色活动,“神秘”的神农架摇身一变,成为了可触可感的休闲佳处。

让遮阴的“森林”焕发生机,黑龙江集贤县七星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日间漂流+夜间音乐派对”项目,让游客在炎炎夏日尽情体验在森林里玩水的刺激。夜幕降临,游客们还能伴随着动感的音乐点燃夏日激情。截至目前,当地已接待游客108万人次,带动了当地酒店住宿、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暑期旅游经济。

利用世界自然资源遗产,推行“地质徒步+生态科普”项目,也能够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避暑研学项目。世界自然遗产龟峰位于江西上饶,盛夏时节,这里独特的丹霞地貌与丰富的植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避暑纳凉。当地在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推出了徒步探险、科普研学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深入了解龟峰的地质文化和生态知识。

以上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为“避暑”提供了强有力的地域特色支撑,为催生“清凉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以“地域气候”为特色的清凉经济与产业融合

清凉经济正成为气候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赛道。贵州六盘水携手海南、重庆、武汉等城市共建“候鸟式”养老联盟,把24.3℃的夏天嵌入农业观光、林果采摘、花卉漫游等多元场景,让“一张凉床”串起跨省旅居链;吉林延边则将朝鲜族民俗与避暑康养嫁接,通过医药、温泉、运动三大康养业态及“景区+网络+服务”等复合模式,把冷凉天气转化为热络消费,传统歌舞、非遗建筑与泡菜冷面一起端上“清凉餐桌”;在湖南道县小塘村,26℃的山风激活了乡村微循环,村民把自家院落变成民宿,把村口空地摆成夜市,泳衣、小吃、土特产在凉风中热销,形成“避暑—消费—增收”的完整闭环。从西南高原到东北边陲,再到潇湘腹地,清凉不再只是体感温度,而是一条以气候为引擎、以文化为燃料、以富民为目标的产业新赛道。

三、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发展清凉产业

当“清凉”被科技重新定义,一场从肌肤到餐桌的全链路降温革命正在展开,其背后是一条以功能性创新为核心、以季节性需求为杠杆的“清凉经济”新赛道。福建晋江依托四十年沉淀的服装制造基底,把实验室里的纤维技术织进了盛夏的每一寸衣料,一件看似轻薄的防晒衣,实则是一台随身携带的微型空调、驱蚊器与护肤仪的复合体。

再看千里之外的青岛红岛码头,一天能产出30吨清凉的“白色能量块”:制冰机昼夜不停转,把夜里的低谷电变成零下18℃的冰块。天一亮,这些冰块就分成两条路——一条送到渔港,给刚上岸的鲅鱼、扇贝保鲜,全程维持0℃锁鲜;另一条走进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了烧烤摊的冰镇啤酒、网红餐厅的分子冰淇淋,就连写字楼空调坏了,也能靠它救急。

从晋江的“科技面料”到红岛的“工业冰块”,清凉不再只是夏天的自然礼物,而是靠算法、材料技术和能源管理,变成了能买卖、能存起来、还能增值的新生产资源。靠着功能创新,高温天反倒成了产业增长的机会。

四、以“反季节”冰雪体验为特色的创新项目

城市里气温一飙过四十度,“清凉经济”就不只是躲躲热那么简单了。商家们把业态翻新组合,愣是把“反差体验”做成了能长久赚钱的生意。

盛夏也能滑雪,河北正定的“热雪奇迹”就先在华北平原玩起了反季花样。沈阳、长春迅速复制这一模式,新造的冰雪综合体一天能涌进上万人。以前只有冬天才有的租雪具、学滑雪、买装备,现在全年都能做,慢慢串起了一条“夏天玩雪”的产业链。

南方这边,把“玩水”玩出了科技感。扬州瘦西湖的夜游船装了雾森系统,船一开动,周围就飘起蒙蒙水雾,LED灯照着像流动的星河,身上立马凉快5℃。

再往南,在衡阳县西渡镇的梅花乐园,冰雪王国仿若一座“北欧小镇”,为游客带来“一秒入冬”的感觉。尤其正值暑假,冰雪王国日均客流超2000人,另外,夜间场景设计更具沉浸感。

从华北到江南再到华中,冰雪、水雾、光影被叠加进同一条消费动线,传统“避暑”升级为“全天候、可社交、可炫耀”的复合体验,高温反而成为最强营销背景板,让清凉经济在反差中完成价值倍增。

五、五点启示

1、把“高温常态化”视作“清凉产业化”的战略窗口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指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这意味着“清凉”不再是季节性福利,而是全年皆可经营的稀缺资源。建议像配置能源、土地一样,把“清凉指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政策,提前布局避暑度假区、冷链仓储、功能性面料园区等“凉源资产”,把气候风险转化为产业增量。

2、从“自然资源”升级到“场景资产”,破解同质化

神农架的森林夜游、集贤县的峡谷漂流音乐节、龟峰的地质研学步道表明,避暑不能只卖“凉快”,而要卖“只有这里才能体验得凉”。地方政府应立足唯一性生态或文化IP,用夜游、演艺、研学、音乐节等复合场景把“凉”包装成沉浸式故事,形成可复购、可社交、可打卡的“清凉剧本”,从而跳出“门票经济”困局。

3、让“气候差异”成为“产业协同”的黏合剂

清凉经济适合“抱团作战”。各地可依据温度梯度、民族文化、农业特色,建立跨省“凉链”合作机制,实现客源互送、标准互认、业态互补,把“一处凉”放大为“一条带”。

4、把“科技变量”注入“传统产业”,延长清凉价值链

科技能把“季节痛点”转为“功能卖点”。建议设立“清凉技术基金”,鼓励纺织、食品、冷链、家电、数字内容企业跨界研发凉感面料、相变建材、智能冰蓄冷、AR水互动等产品,让“清凉”成为高附加值、高门槛的新质生产力。

5、用“季节反差”激活全年运营

把“季节反差”做成营销爆点,把原本冬季或夜间的业态通过室内技术、光影科技、内容IP反向植入盛夏,实现“淡季不淡、四季运营”,同时带动装备、培训、内容制作等衍生消费,形成“高温—反差—流量—产业”的正循环。

(协创中心城乡产业金融研究所助理杨笑颜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