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平方米博物馆”讲述静安寺商圈历史

第一财经 2025-10-13 20:00:16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李刚

朱一宁希望,商圈能有更多这样的小角落,让人们通过“一平方米博物馆”,感受到城市的底蕴。

一张120年前的明信片,留下了当时上海西区著名花园“愚园”的影像。门前是宽阔安静的马路,两侧绿树高耸,入口处有一排平房,门口招牌写着“内有美术品发售”,房顶被手工上色绘成青蓝色。

1890年,宁波商人张氏购得原名“申园”的私家花园,重建并将其更名为愚园对外开放,园内有楼、池、假山、球场、茶室,占地约50亩,当时很受上海名流喜爱。

当时的愚园,正处于今上海静安寺商圈的核心位置,西到静安寺与久光百货之间的通道(原名庙弄),东到常德路,北到愚园路,南到南京西路。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商圈之一,静安寺1908年开出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

1900年代的愚园明信片(受访人供图)

1986年9月26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宗股票交易在南京西路1806号原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完成。这个位置现在是1788国际中心,在写字楼门前有一块纪念碑,记录了这段金融历史。

在心城市创始人、国际静安推介官朱一宁通过拍卖、淘货等方式搜集了几千件有关上海城市记忆的收藏品,其中约有百余件与静安寺历史有关。他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明信片、照片、包装纸、证券等,推出一场以10件历史物件和20组今昔影像构成的展览。

城市变化的历史“见证”

“大家觉得这里是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还有很多人习惯来这里购物。但这里也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区域,城市更新也在不断发生,不同的人可能对这里有阶段性的记忆。比如静安寺门口曾经存在的古井、庙弄曾经有过的小商品街、静安公园和‘静安八景’……愚园原本的位置也曾经是城市航站楼,以前很多人从机场进入市区,第一站就是这里,今年它完成了改造,变成了国际静安会客厅。”朱一宁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希望通过轻快的方式,把城市的历史故事讲给人们听,无论是上班族、消费者、游客,都可以在体验商圈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底蕴。

展览中有一张19世纪80年代静安寺区域的老照片。照片中央是古井“涌泉”,有几个人围在泉边。不远处的树下,有车夫坐着歇脚。画面右侧,依稀可见河流。背景处,还可以远眺到1882年开业的申园的主楼。

1880年代的静安寺老照片(受访人供图)

另一张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展示了静安寺周边初步现代化的状态。寺门前停着一辆汽车,或是在等待入寺祭拜的主人出来。寺庙前方,电车线凌空飞架。旁边还有一面大型广告牌。

朱一宁收藏的两份商业包装纸,都来自静安寺的老字号商户,至今尚存。

在正章洗染店20世纪80年代的包装纸上,整齐地写着“机器干洗 水汀染色 精工织补 化学去渍 专洗地毯”,并介绍了店里最有名的几项服务。这家上海老字号洗衣行,今年恰逢100周年,它现在的位置是北京西路1868号。1925年初创时,创办者吴锦章在淮海中路设店,次年探索连锁经营,将分店开在南京西路。正章一直坚持在橱窗陈列设备,公开演示洗染流程,并且喜欢打广告做推广。“83315”的电话号码,取沪语谐音“勿洗洗要污”,曾是老上海居民津津乐道的一则广告。

1980年代的正章包装纸(受访人供图)

上海市第九百货商店的前身“百乐商场”于1939年创建,1965年百乐商场调整后成立总面积8000平方米的九百,地址在万航渡路50号,成为静安区的商业中心,日客流量达3万人次,经营货品达1.8万余种。朱一宁展示了他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的九百包装纸,和正章的包装纸一样,这份包装纸上也画着商场建筑的外形图样。与包装纸上的图画比较发现,近年更新后开放的“900食品城”的外形依然是当时的样子。

商圈的“一平方米博物馆”

展览场地位于1788国际中心一楼大厅的一角,朱一宁觉得这种“一平方米博物馆”的形式非常适合介绍老商圈的历史文化。他注意到,国外也有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城市商圈,商业老品牌云集,有些商家、机构很善于精细化地展示商业文化,这种历史文化的呈现往往是给消费者带来情感触动的第一步。

“在上海,建筑可阅读做得比较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把一些轻的策划带到街道的毛细血管中,让人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小的文化地标、发现有趣的文化内容。”朱一宁说,他近期已经与街道合作,在南京西路地铁站、安义路毛泽东故居等处,做过这类微展览,也在通过短视频定期讲述城市微历史故事。

毛泽东故居所在的安义路,是上海最早开放的几条定期步行街之一,变身“安义夜巷”市集时人气很高,这里的静安区旅游信息中心也是一处重要的入境旅游咨询服务点。在他看来,在此展示商圈微历史,也可以让外国游客很快了解到上海的“玩法”。

“展出的物品不一定要价值连城。只要让人们看到它的时候,感觉到城市一直在变化,但是有些东西一直在,心中会有小小的涟漪。那就好。”朱一宁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