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海崇明、浙江温州、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湖南岳阳等9个城市7月24日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第一财经记者今天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在24日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上述9个城市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目前,全世界共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
此前,我国的哈尔滨、海口、东营、武汉、盐城、南昌等13个城市,分别于2018年和2022年先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些湿地城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独特,不仅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还实现了城乡人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
国家林草局介绍,上海崇明是从湿地中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湿地覆盖面积近70%;浙江温州实施滨海、海岛和城市湿地系统修复,构建了全域湿地保护格局;云南大理形成了高山湖泊与城市相依相伴的独特格局,是高原湖泊湿地保护、治理与合理利用的典范。
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摄影/章轲
此外,福建福州创新湿地治理体系,打造从潮汐滩涂到红树林带,从观鸟天堂到非遗传承的诗意栖息地;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城市湿地保护利用的典范。
江西九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世界闻名的“珍禽王国”和“候鸟天堂”;西藏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江苏苏州拥有丰富的芦苇荡、荷塘、生态岛屿和水生森林,展现了江南水乡特色的湖滨湿地风光,是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例;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湿地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全国的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近年来,红树林面积净增长0.83万公顷,是全球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强化4条跨境中国的鸟类迁飞通道保护修复,2025年监测到途经我国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候鸟数量,较2024年增加14%。《湿地公约》执行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湿地公约》是最早的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之一,致力于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目前,缔约方已发展到172个国家。
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公园,也不同于其他的保护地,文化特征更加鲜明,“两山”转化的基础更好、空间更大。
正在对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进一步完善,形成省级整合优化成果。整合优化成果成熟一批、批复一批。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应充分认识到防沙治沙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通报中表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刻汲取教训,依法依规严肃整改查处,同时严防简单化、“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