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杭州起草了《杭州市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日前,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将草案稿和起草说明予以公布。
《条例(草案)》共设七章四十八条,涵盖总则、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安全管理和附则等七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对具身智能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条例(草案)》提出构建支撑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依法推动市政、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等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环境相关的重点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和高质量训练数据集的建设和运营。与此同时,《条例(草案)》还支持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应用中试平台,搭建多场景、多任务的真实场景训练测试场地和仿真训练环境,向市场提供算法验证、实景和仿真训练、人机交互测试等中试公共服务。
立足具身智能需要强化“大脑-小脑-本体”协同的技术本质,着力构建差异化的技术创新生态。《条例(草案)》明确核心技术主攻方向,聚焦具身智能“大脑”(具身智能大模型)、“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及“本体”(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三大核心以及专用芯片等“卡脖子”环节。“大脑”研发,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多模态感知融合、人机交互、任务规划、决策控制、仿真训练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具身智能模型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解释性;“小脑”研发,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升惯性导航系统姿态感知、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感控结合的全身协同算法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协调与精准控制能力,“本体”研发,支持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制与应用,鼓励开展类人皮肤、仿生肌肉等技术攻关,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的研发制造能力。
产业发展方面,《条例(草案)》从政策支持、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角度出发,着力构建特色鲜明、要素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体系。《条例(草案)》统筹规划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承载空间,推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集聚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提升产业规模效益。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推动存量用地转型,拓展融合研发、设计、中试、检测、都市型生产等环节及其配套设施的复合型产业空间供给,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此外,杭州还将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定期举办具身智能机器人学术论坛、专业展会及赛事等,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对接、创新产品展示等活动,加强产品推介力度,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
《条例(草案)》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如有意见建议,请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形式于9月10日前进行反馈。通信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A座市司法局立法处;邮编:310026;电话:057185252945。
机构指出,经济转型和新兴业态初露锋芒,同时无风险收益下行,确立迈向“转型牛”。
机构指出,由于人形机器人许多零部件与汽车行业技术同源,建议关注具备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化能力的公司。
机构指出,下半年市场将开启下一阶段上涨行情,并有望突破2024年下半年的阶段性高点。
百度最快将在8月底推出文心大模型最新版推理模型;阿里通义千问发布小尺寸模型Qwen3-4B。
到2028年,打造产业链完整、产业生态完善、技术水平领先的下一代显示产业集群,与全国产业链深度联动,锻造一批长板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