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以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打造现代乡村产业走廊,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这一部署为各地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农业品牌建设正在为特色农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笔者跟踪调研特色农产品精确培育课题已经三十多年,深感目前是特色农业发展最好时机。而“十四五”期间,各地因地制宜取得了突出成果,值得“十五五”继续强化。
笔者在和相关智库及地方特色农产品行业领军人物的交流中,所取得的共识是:品牌建设和政府引领,是可持续提高行业收入之保障。具体而言:从市场端看,品牌化赋予农产品更强溢价能力;从产业端看,品牌化倒逼生产标准化与链条延伸,为农业发展夯实根基;从区域端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轮驱动,能进一步激活一二三产融合,可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根据笔者的暑期调研,以下三个来自经营第一线的品牌化产业案例值得关注。
大同黄花菜富一方百姓
黄花菜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还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本世纪以来的现代营养学发现,黄花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有重要作用,同时能清除动脉内的沉积物,对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动脉阻塞等症状有效。黄花菜产地以中国北方为主,大同最为著名。
经过“十三五”和“十四五”周期的连续发力和国家部委职能机构的大力支持,山西大同区域的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出口和创新开发融合食品等已经形成新产业链。近年,大同市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品牌培育等举措,打造“大同黄花”“恒山黄芪”等区域公用品牌。
7月22日,第八届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主场活动——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等齐聚一堂,共享黄花产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共谋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力图持续擦亮“中国黄花之都”金字招牌。山西省政府已经明确把黄花菜产业作为大同和雁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市场驱动等多维发力,大力推动黄花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底蕴和技术人才等优势,大同不断孕育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注重产销结合、专业会展、对接加工、商业保险等关键环节。
因此,大同黄花菜不仅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产量逐年递增,产品种类更是日益丰富。最新的产业消息就是:大同已经从传统的黄花干菜,拓展到黄花啤酒、黄花饼、黄花酱、黄花文创等六大系列130余种产品,并成功打入美国、加拿大、欧盟等新型国际消费市场,可以说实现了黄花菜全产业链产值持续攀升,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2018年起,大同市已连续举办七届黄花菜丰收活动月活动,如今该活动已入选“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是当地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平台。今年产业发展大会会场外,还举办产销对接洽谈会、特色产业发展座谈会,并组织与会嘉宾参观黄花菜精深加工企业、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及行业标准化种植基地等活动。
由于大同成为海内外热度飙升的旅游目的地,今年大同特别推出“忘忧十二宴”黄花主题菜品,巧妙融合晋北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农业科技,让黄花菜从田间地头走上餐桌,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纽带。数据显示:今年大同黄花菜全产业链产值预计突破42亿元并带动5.6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朵黄花”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眉山东坡泡菜成功出圈
和山西大同市黄花菜产业相比,苏东坡故乡四川眉山市的泡菜产业更具现代规模、行业蓝图和民族品牌特色。调研显示,作为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眉山市依托“中国泡菜城”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链协同、政策一体化、文化IP联动等路径,正加速从“区域特色产业”向“成渝双城经济圈食品产业核心引擎”转型,成为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在和四川方面专家沟通后获知:当地就泡菜行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一贯非常明确,即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联动眉山泡菜产业以“成都研发+眉山制造”模式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原料种植、加工生产、技术研发、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在原料供应方面:眉山市常年保有四十万亩标准化泡菜原料基地;蔬菜供应贡献持续增长,不仅进一步巩固其在成都都市圈菜篮子中的核心地位;同时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带动二十多万农户致富增收。
四川是海内外闻名的天府之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赋能特色产业品牌化,典型的就是泡菜。本世纪以来,当地政府和商会抓住了泡菜市场的巨大商机,总结泡菜这一传统工艺的做法和特点,开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使东坡泡菜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升华,规划建成了眉山中国泡菜城,直接促成了眉山这一新兴支柱产业,对旅游行业形成带动效应。
作为东坡区最大泡菜集中产业区的中国泡菜城,现已获批唯一的泡菜行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唯一的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并成为国家西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据统计,2024年眉山东坡泡菜销售收入超过220亿元,其市场份额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外贸上已销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推介,特别是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吸引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韩国、法国等二十个国家的常驻参展商,并通过组织国际食品产业与美食文化交流考察,同步加强食品贸易、文化互动、产业合作。2025年3月第70届成都春季糖酒专业展会上发布的《中国健康泡菜白皮书》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泡菜消费能力平均增长率达到10%,国内综合市场规模已超700亿元,乐观预计这一指标2030年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昆明菌子产业方兴未艾
在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版图上,云南是特殊的存在;而昆明则是主要农产品面向全国的集散地,同时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和我国对东盟国家开放的桥头堡,昆明的消费时尚和国际化水准在我国西部地区是相当显赫的。如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方面,菌子产业就是经典。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令云南成为野生菌王国,当地有约900种野生食用菌,占世界的43%,占中国的91%,物种数量和质量均为世界之最。每年7~10月,都是云南的菌子季,也是美食与游客共舞的时刻。在对外交易的标准化方面,昆明则将菌子统一表述为食用菌。2024年云南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19.41万吨,总产量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出口创汇6.65亿元人民币,即从昆明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
笔者在暑期调研中获知,云南支持菌子产业的政策体系正日益完善。继2020年云南省政府《关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擘画蓝图;2023年底出台的《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为当前行动总纲,围绕种业振兴、基地建设、加工升级等各项目标精准发力;今年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试行)》及专项资金管理、项目评审办法接连推出,并且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50%的强力扶持。这不仅极大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压力,而且兴旺昆明市场交易。
在政策牵引下,云南全省已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面积近300万亩,以原生境保护技术遏制掠夺式采摘,松茸等珍稀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现代栽培园区星罗棋布,尤其是昆明、曲靖、红河等地崛起一批高标准农业现代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智慧菇房内控温控湿、立体栽培,实现全年化生产即替代季节性特征,推动传统种植向高效集约转型。
而源自昆明的科技赋能、标准编制、新品开发、智能管理等支撑,使得菌子产业发展迈向新时代。昆明科研机构近年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替代木屑发展栽培食用菌,大幅度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量,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进一步稳固。
昆明食用菌研究所近些年贡献突出:拥有50件专利,即团队首创的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使亩产提升,带动农户增收;开发出20个新品种,特别是打破我国金耳、黄见手青等品种零纪录;编制了3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尤其是主导制定的松茸、松露等国家标准,即让云南食用菌的定价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同时昆明也成为和法国科研机构、主要商会和头部企业的合作枢纽;去年恰逢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昆明菌子成功进入法国西菜市场。
云南方面的总结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为特色农产品即菌子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更拓宽了万千农户增收路。2024年全省食用菌栽培总面积35.09万亩,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超23万人就业、间接就业人员约300万人,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次,助农年增收超3000元每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县28个。因上海和云南对口支援关系,云品入沪成为常态。就菌子而言,已将自然馈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密钥,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的新路子。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