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郑商所金融支农再升级,“保险+期货”十年深耕,为乡村振兴注活水、添动能

第一财经 2025-09-30 15:50:18 听新闻

作者:齐琦    责编:吴琪

秋分时节,谷穗金黄。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保险+期货”这一金融支农创新模式也迎来了落地十周年。

作为国务院首批期货市场试点单位,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已连续十年开展“保险+期货”。十年间,郑商所坚守为农初心,持续迭代项目方案、扩大保障半径——累计支持试点250个,覆盖16个省(区、市),截至2024年末已惠及近76万农户,为苹果、红枣、花生、白糖、棉花、油菜六大特色品种系上“价格安全带”。

从“试点萌芽”到“全域铺开”,郑商所立足农户需求、发挥期货价格发现与风险对冲功能,破解了“靠天吃饭”“丰年不丰收”的难题。未来将继续护航农民稳收增收,绘就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白糖期货“打头阵”,稳价保收“蔗里无忧”

白糖,是郑商所首批“保险+期货”项目的品种之一。

2016年“保险+期货”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郑商所当年即启动6个棉花与白糖试点项目,其中在广西武鸣县、扶绥县、武宣县支持开展了首批白糖“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之后从未间断。期间,郑商所持续结合试点成效与品种上市进展,不断探索优化,截至目前已连续10年在广西开展糖料蔗“保险+期货”项目。

在“保险+期货”模式的护航下,广西蔗糖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蔗农们的收入也将更加稳定可观。2016年~2024年,郑商所累计开展69个白糖“保险+期货”项目,保障金额111.3亿元,截至上年度赔付金额2.4亿元,项目覆盖广西、云南、广东、内蒙古与新疆等主产区,为20万农户424万亩糖料蔗(甜菜)保价护航,有效稳定农户种植收益,促进食糖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成效获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郑商所在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首开县域全覆盖先河,把“糖料蔗收入险”带进广西,率先回应农业保险“保价格更要保收入”的时代命题;而目前云南、新疆、内蒙古、广东等地开展的白糖“保险+期货”均为价格险,广西同步探索收入险,进一步丰富风险保障层次。

2025年,郑商所再向前一步,在“保险+期货”项目基础上推出“糖业无忧”项目。该项目为白糖“保险+期货”的升级延伸,结合我国糖业实际现状,探索既对种植户进行风险保障,又鼓励引导糖厂产业客户参与利用期货市场做好风险管理的新模式。

针对糖料蔗订单机制下“上游收购成本锁定、下游白糖价格波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在价格下跌周期,企业为及时兑付甘蔗收购款资金压力较大、参与期货市场套保资金不足等痛点,郑商所推出的“糖业无忧”项目旨在在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基础上,支持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制糖企业利用白糖期货(期权)交易与交割,郑商所针对试点期间内参与白糖期货期权市场产生的交易交割手续费及仓储费差额进行费用支持。

此外,在县域项目中,广西白糖“糖业无忧”项目还探索了“保险+期货+糖企”模式,既对种植户进行风险保障,又鼓励制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做好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食糖市场,期货、期权早已成为制糖企业的“稳定器”。据产业人士介绍,当白糖价格跌至生产成本以下时,提前布局期货和期权市场的企业能够迅速锁定销售价格和利润,有效规避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确保生产销售的稳定过渡;而当糖价上升、行业利润显著提升时,如何锁定利润、规避风险,也是制糖企业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从2006年白糖期货上市,到2017年白糖期权推出,再到2018年开始陆续推出的白糖仓单交易、基差贸易、场外期权等场外业务,以及2025年3月率先推出国内首个商品短期期权——白糖系列期权,郑商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国内食糖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价格发现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糖期货上市19年来,郑商所不断贴近现货产业变化,完善白糖期货规则,在广西地区增设交割库、建设产融基地,探索白糖期现联动新模式,多措并举提升白糖期货服务广西食糖产业的质效。

“保险+期货+N”模式创新,保价边疆的红果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农户认可,“保险+期货”项目在多地落地实施。

2019年红枣期货上市,明确的期货标准引导红枣从追求产量向注重品质转变,加速了红枣自动化设备的覆盖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当地合作社率先尝试红枣“保险+期货”,助力解决了红枣“丰产难丰收”问题。

阿拉尔红枣“保险+期货”项目,正是期货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样本。

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阿拉尔市沙尘肆虐,为了治理风沙,同时兼并发展农业产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理想,当地政府和职工群众前后尝试种植苹果、桃子、石榴都不理想,最后选择了喜光耐旱的红枣。

但是最初阿拉尔种植的红枣酸甜味很浓,品质不高,农户辛苦种植却卖不上价钱,粗放式种植也造成阿拉尔市红枣良莠不齐。随着红枣期货上市,行业迎来了转机,在期货价格引导下,优果优价理念逐步被红枣行业所接受。红枣产业逐步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而“保险+期货”更是为广大枣农提供价格风险保障。7年来,郑商所持续在兵团一师开展红枣“保险+期货”,截至上年度累计覆盖红枣种植面积15万亩,赔付3700余万元,为5244户当地枣农提供价格风险保障。

为了完善综合支农模式,郑商所还借助红枣期货交割仓库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期货+订单+银行”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红枣产业发展价值,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花生期货高质量样本,金融合力完善支农模式

从“保价格”到“保收入”,花生“保险+期货”完成1.0向2.0的跃升,为国家油脂安全探索出一条金融护航新路径。

2021年2月花生期货在郑商所挂牌,同年9月国内首批试点便落地河南省桐柏县;此后五年,项目连点成面,覆盖豫、鲁、辽、鄂四省主产区。

花生期货上市前,我国花生种植品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如今,以“河南标准”为标尺,市场正形成统一风向。河南作为全国花生第一大省,面积、产量均居首位,高油酸花生育种更领跑全国——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登记高油酸品种122个,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既为期货交割提供充足货源,也带动全国花生产业提质增效。

典型样板看兰考。2022年郑商所联合河南省财政厅启动兰考县试点,2024年项目扩容,由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河南分公司承保、广发期货牵头,海通、中粮、永安、东吴期货联合承办,覆盖9.04万亩、1.95万吨花生。农户自缴保费11元/亩,获赔79.93元/亩,总赔付722.88万元。

针对花生价格波动大的特性,项目采用“触发锁定增强亚式期权”:每日收盘价与执行价取较小值计算均值,提升赔付概率;行情下跌触发锁定条款,提前确定结算价,实现风险对冲效率最大化。2024年暴雨致亩产下降,该设计及时弥补农户损失,被群众称为“收入保障网”。

期货价格信号也反向指导田间管理。2024年花生期货运行区间7794—11300元/吨,农户据此调整种植面积,减少盲目扩种,实现从“生产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

随后兰考经验已快速复制到南阳、延津等产区。

在河南花生“保险+期货”成熟模式的基础上,2024年,青岛市政府联合郑商所、金融机构及高校推出“保险+期货”新模式,为当地花生产业注入金融活水,结出累累硕果。

青岛也是全国重要的花生产业与良种繁育基地。花生种植面积大、单产和繁种质量全国领先。常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总产32万吨左右。

2023年起,青岛市政府联合郑商所、金融机构及高校推出“保险+期货”收入险,保额从传统种植险400元/亩跃升至1600元/亩,同时覆盖价格下跌与自然灾害双重风险。从项目成果来看,青岛连续两年实施国内最大花生“保险+期货”收入险项目,承保20.17万亩、5.37万户,赔付2966.23万元,赔付率127.16%。

多重护航下,青岛花生种植面积两年增15%,达115万亩;全产业链企业增至320余家,年出口量突破20万吨;莱西市出口量占全国1/4,平度“大花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西海岸新区宝山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三大主产区实现“粮油双丰收”。

从黄河以南到黄海之滨,再到全球市场,花生“保险+期货”稳定了农户收入、壮大了产业集群。未来,郑商所将继续深化金融创新,让“小花生”绽放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苹果期货长效服务“三农”

苹果也是郑商所持续开展“保险+期货”项目的品种。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在黄土高原深深扎根。

在甘肃省静宁县和陕西省延长县,“保险+期货”模式在陇陕两地深耕不辍,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的“金融引擎”。

延安市延长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却坐拥世界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带,是“延安苹果”地理标志的核心产区。苹果种植在延长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18至2024年七年间,延长县联合中国人保财险、长江期货等多家机构,累计开展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约14.8余万亩、20万吨,累计保险赔付约3990万元,惠及果农1.14万户次,其中脱贫户(原贫困户)约4800户次。

延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也从稳定收入、抵御风险、助力规划到提升意识等多个维度,为果农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已成为推动苹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参保过程也是一堂“田间金融课”。果农通过了解期货市场和保险条款,逐渐掌握运用金融工具来管理价格风险的方法,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保险+期货”使果农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他们开始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果园与市场第一次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再向西600多公里,甘肃静宁同样凭借苹果实现“蝶变”。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苹果栽植县之一,静宁100万亩果园连年丰收,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18年起,郑商所连续九年落地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累计服务果农6.26万户(含贫困户1.28万户),承保面积24.94万亩、数量33.24万吨,提供风险保障25.88亿元,总赔付1.43亿元,实现“应赔尽赔、应保尽保”。

从“初出茅庐”到“渐入佳境”,延长、静宁两地实践共同印证,苹果“保险+期货”正以深度与广度的双重延伸,为县域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可复制的金融样本,也成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

十年耕耘与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这一模式指明新航向。

十年耕耘,郑商所“保险+期货”通过“保险托底、期货对冲、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协同机制,不仅为农户筑起“防风林”,更为产业注入“创新基因”。

从田间地头到产业上下游,郑商所让白糖、苹果、花生、红枣等一个个特色品种有了“价格安全垫”,既稳住农户种植预期,也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期货动能。最具标杆意义的新疆麦盖提、新疆阿拉尔、甘肃静宁、陕西延长、山东青岛、河南兰考六大品牌化项目——它们像六颗种子,在不同产区开出同样的“富民花”。

规模上,项目矩阵持续扩容,足迹已遍布全国160个品种主产县域;模式上,从传统价格险进阶到收入险,并对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开设“专属通道”;工具箱里,增强亚式期权、适度虚值、价差期权、触碰锁定等创新条款轮番上阵,为不同风险画像“量身定制”对冲策略。

流程管理上,项目事前评审、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全周期闭环,让每一笔保费、每一份保单都可追溯、可审计,助力农业保险运行更加阳光规范。

在项目成效方面,一件件实绩写下“小期货撬动大民生”的生动注脚。具体看来,陕西黄陵县苹果项目、陕西延长苹果项目与新疆麦盖提红枣项目分别荣获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评选的“全球减贫最佳案例”,甘肃静宁项目获得原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案例50佳”。

回望十年,郑商所在“保险+期货”项目上实现了三轮迭代。从2016年~2018年起步阶段,郑商所从试点起步,逐步完成了模式落地、流程跑通、数据沉淀的“原始积累”。

再到2019年~2021年,郑商所将“试点”升级为“县域覆盖”,通过边试边改,进一步拓展区域。

到了2022年起,项目开始进入优化阶段,随着政企共建推进,打造出“政府主动要项目、交易所全程赋能、各类主体协同联动”的可持续生态。

历经多年探索,郑商所“保险+期货”已形成交易所引领、政企联动、政府主动参与的建设格局雏形。也标志着“保险+期货”从交易所单项输出升级为县域经济共建品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

2025年9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金融服务“两高四着力”实施方案》提到“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丰富区域特色期货品种,发展‘保险+期货’,延伸期货产业链”,进一步推动郑州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的47个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品种,“保险+期货”模式的应用持续深化,为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保险+期货”获得众多认可,政府、农户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大幅提升。未来,“保险+期货”仍大有可为。下一步,郑商所将深入贯彻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围绕期货服务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持续打造一批“叫得响、有特色、做得久”的经典模式,加大品牌县项目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合力推动期货市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