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8米高的脚手架拆除完毕,充满生机的巨型涂鸦终于完整地裸露在阳光下。原本废弃的旧厂房建筑外立面,焕新为一幅以水墨技法展示宋代绢本美学的巨幅艺术品。
这是涂鸦艺术家黄立炜与吴伟昊用连续十几天、每天七八个小时的付出,合力完成的壁画作品《自然·观》。从7月27日开始,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十位艺术家,以“城市与自然共生”为主题,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7个公共户外墙面区域进行联合创作,呈现出五组以植物、动物及当代社会生活为标志性符号的涂鸦艺术作品。
当这些作品于8月8日全部亮相,也预示着第一届深圳壁画艺术沙龙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启幕。作为驻留创作的延伸,燕晗高地艺术空间开幕的“色谱汇流:两岸青年壁画实验场”群展,系统呈现12位海峡两岸艺术家的逾80余件作品,涵盖壁画手稿、架上绘画及数字艺术媒介等。
在艺术圈有一个说法,北京有798,深圳有华侨城。华侨城与798一样,都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大型艺术园区,也都曾见证一座城市在工业发展期的辉煌。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这个城市是中国内地街头壁画艺术发展最早、最前沿及最具活力的。”深圳壁画沙龙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黄立炜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他们之所以做这样一场集合两岸艺术家的壁画沙龙,是想用街头潮流文化的形式,打造一座融入社区情境的公共艺术“美术馆”。
18岁就开始用喷漆玩涂鸦的黄立炜,是中国最早一批城市壁画喷绘艺术家。在他看来,涂鸦艺术从最初的地下艺术走到今天,已经变成潮流文化的核心部分,不仅被大众喜爱,也在城市更新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一幅具有艺术性的壁画,不仅美化环境、增强文化氛围,也能促进社区参与和经济发展,继而提升城市活力。
东方式涂鸦
黄立炜经常会碰到一些年轻涂鸦爱好者或艺术家告诉他,他们正是看了他的纪录片《在路涂》系列,才走上涂鸦创作的道路。
这部时长31分钟的纪录片在豆瓣评分高达9分。2008年,黄立炜与伙伴成立了一个以街头涂鸦为核心的团队IDT Crew。2012年,他们想要边走边画,用涂鸦跟当地的文化结合,以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并纪录成影片。
2012年,他们租上车,从大理出发,一路驶向西藏。在一个多月的未知之旅中,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停留,就会选择一个场地来创作。
在旅途中,他们需要寻找合适而有挑战性的墙面,也需要经过各种许可和同意,还要克服高反导致的身体不适。“当时很艰难,但是引起的反响挺大。一路上很多人对我们很好奇,我们也留下了很多有特色的作品。“黄立炜说,他们以公路旅行片的方式纪录下这一切,以此影响了一些年轻人。
2014年,团队再次出发拍摄《在路涂2》,从洛杉矶驱车去往纽约。他记得,因为选在三月出发,因此全程除了加州,都在下大雪。因雪灾封路遭遇车祸,险些丧命。
美国是涂鸦艺术的大本营,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经常能看到黑人在街头画画,“尤其在纽约,当你身处涂鸦文化的诞生地,会想到当年安迪·沃霍尔是如何影响了美国的流行文化。”
有趣的是,路过芝加哥时,当地朋友告诉他们,有一座废弃的教堂是很多艺术家、学术和电影爱好者常去的地方,他们也那里留下了作品。时隔多年,这座教堂出现在2017年的美剧《超感猎杀》中,他看到自己的涂鸦作品出现在美剧里,回想起当时创作的情景,“教堂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很熟悉。”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他不仅考察当地文化,也更迭着自己对涂鸦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回想自己的涂鸦艺术生涯,黄立炜说,因深圳靠近香港,能获得更多快捷的讯息。他是在一张张国外的唱片封面以及一些杂志上看到涂鸦,从自学和模仿开始建立自己的风格。
“2004年,我开始尝试东方色彩的涂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字体涂鸦逻辑。”在路上涂鸦的那些年,他开始尝试加上中国的水墨风格,让涂鸦变得更具有辨识度,并关注人与自然、宇宙、未来主义等更广阔的议题。这些年,除了壁画创作外,他也运用不同的媒介和媒材创作,进行更多当代艺术领域的表达。
涂鸦与城市更新
在多年的涂鸦创作中,黄立炜做过诸多跨界。他为中国首艘国产邮轮创作篮球场壁画及雕塑,为冬奥会官方宣传片创作壁画,与数个美国街头品牌做限量城市联名。但在他内心,真正有成就感的,还是在广袤而自由的户外,寻找到一些废弃之地或破旧建筑,用一幅壁画让被忽视和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生,让不可复制的历史痕迹重新拥有灵动的魂。
纵观全球,涂鸦正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无论是毕加索故乡马拉加的海岸边、墨尔本的霍西尔涂鸦巷和摇滚壁画、格拉斯哥遍布全城的涂鸦,都让壁画涂鸦变成了一座城市的脉搏、声音和叙事。
在那些陈旧的墙砖上,画笔渗透进墙壁,随着风吹日晒,随着时光不断剥落,化为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外来游客游走在建筑与街道,城市的记忆被刻画进每一件无声的壁画作品中。
事实上,街头壁画不仅是视觉装饰,更是城市更新和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
以墨尔本为例,其街头艺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空间。如今,墨尔本因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吸引大量国际艺术家来创作,成为全球街头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地,霍西尔涂鸦巷每年吸引游客达数百万。
马拉加也很早就将街头艺术作为其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在毕加索逝世50周年,世界顶级街头艺术家与爱好者蜂拥而至,整座城市因涂鸦铸就为一座无边界的美术馆。
荷兰有专业的街头艺术美术馆Straatmuseum。在一个改造过的工厂里,陈列着大大小小几十张大画布,路过此地的全球艺术家,都能申请在里面作画。
美国迈阿密的Wynood Walls将废弃工业区转化为全球街头艺术圣地,通过大型壁画吸引游客,随着商业品牌入驻,带动起周边地产升值,每年更会在巴赛尔博览会同期进行一系列活动。
这些年,涂鸦壁画也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一股推力。涂鸦、壁画、雕塑、雕塑性建筑,正塑造着城市的艺术环境,也在打造城市文化底蕴。在这场城市创意运动中,涂鸦壁画以轻量的方式,撬动起老城更新和文化复兴,激发一个场域、一座城市整体的美学、文化、经济与社会效应多方面融合。
“壁画必须要在现场才能感受到魅力。”黄立炜说,深圳壁画艺术沙龙壁画也试图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将工业建筑转化为都市艺术。
在本次壁画艺术沙龙,他邀请了10位两岸艺术家,通过水墨、波普、抽象等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元素,以喷漆为共同语言,在碰撞中形成跨越地域的视觉对话。
黄立炜说,在城市肌理间,壁画是公共艺术的呼吸孔,两岸艺术家在展现各自的艺术语言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同时,又共同探索不同视角下的艺术共鸣,展现多元融合的可能性。
未来,他期望壁画艺术沙龙能吸引更多国际艺术家,在不同的城市,以驻留创作、比赛的形式,将壁画艺术沙龙拓展出更多可能性,形成更大的城市影响力。
上城区、滨江区、萧山区、桐庐县4个区、县(市),以及滨江区“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临平区超山文旅板块风貌区等47个片区入选2025年度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名单,总量居全省首位。
中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十五五”即将到来之际,我国的城市工作相隔十年后,有了新的部署。
城市发展从扩张到提质,存量更新的重要地位凸显。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