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抗战特别书单,跟随这些书回到历史现场

第一财经 2025-08-26 20:33:42 听新闻

作者:佟鑫    责编:沈晴

从战事到后方,从部队到民间,一系列新书在此契机出版,帮助我们了解真相。

“在日本……官方修订的战史都对此战的人员损失讳莫如深,一再辩解,因为此战确实令‘不可战胜’的‘皇军’无地自容。长期以来,我方沿用日方宣传所谓八路军只伏击了其‘辎重部队’的说法也可以休矣。”这是军事作家余戈在新书《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中关于平型关之战写下的一段话。

硝烟散去,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拉近。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依然有很多谜团尚待解开,需要去调查研究、还原事实。从战事到后方,从部队到民间,一系列新书在此契机出版,帮助我们了解真相。

寻找真实信息

前述余戈的话出自《平型关:板垣“钢军”的绝望深谷》一文,这篇文章是作者抵达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作战现场的调查所见。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振奋了全国抗战军民的心气。

余戈认为,无论是从事实确认还是文化传播的角度,厘清细节十分重要,必须深入田野进行调查,“探究其内因与外因”。

《大战场》一书汇集了十余位资深专业人士,他们在抗日敌后战场田野调查方面卓有建树,有军事学者、媒体人,也有革命老区的基层工作者。书中记录了平型关、齐会、梁山、黄土岭、雁宿崖、东团堡、关家垴等14场战斗。

《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余戈 等 著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25年8月

《平型关:板垣“钢军”的绝望深谷》中提到,人们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平型关之战是在古老的内长城关口上打的,实际上,关口一线的守备是由阎锡山指挥的国民党晋绥军负责。八路军根据作战传统和自身情况,采取了与国民党军队不同的对日策略。

当时林彪指挥的第115师,悄悄前出到平型关右前方几公里处的乔沟深谷设下埋伏。发生在乔沟的激烈战斗,源自反“围剿”时期红军就开始熟练掌握的运动战和山地游击战。1937年9月24日,林彪率营长以上干部仔细察看地形,发现了乔沟这处绝佳的伏击地,当晚就部署6000余名战士冒雨潜伏在沟沿上。

次日清晨,日军入套后马上被我军打得乱成一团。据日军士兵战后回忆,“红军”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

在激烈的白刃战中,一处山体滑坡形成的缓坡吸引了日军注意,此前因为怕暴露目标,八路军没有安排占领此处缓坡顶部的制高点老爷庙。日军为自救,企图抢占该地。第686团由团长、副团长亲自指挥与敌近战。

没想到,除了人数优势外,我军士兵脚上穿的布鞋在山坡战斗中起到奇效。林彪在战后总结中提到,敌人步兵穿的皮鞋完全不行,没有我们上山快。余戈在乔沟现场,爬山验证了这一细节。

此外,根据日本方面的新闻报道等资料,余戈还分别确认了当日战事中“进入口袋”的各日军部队人数和成分,并提出随军参战的300多名赶马车的朝鲜籍夫役也算数,最终加总确认,与1937年9月26日朱德给南京的电报和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的记载相符,即平型关战役毙敌1000余人,其中大部为战斗部队,并非日军自我美化所称“补给部队”。

抗战时期的生活

愚园路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很多人来到这里看老房子,打卡上海的“半部近代史”。

陈存仁1908年生于上海,少年时代便结交众多文化名流与社会豪杰,后为上海滩名医,治疗过三教九流,把所见所闻写成了《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我的医务生涯》《阅世品人录》等书。

《抗战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5年6月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陈存仁提到,他在老师丁福保的指导下,花6000银元在愚园路买了三亩七分地,三年后以三万元卖给了颜料商谢筱初,后来这块地涨到了十万元。据考证,这块地位于今愚园路1136弄31号汪公馆(现长宁区少年宫)。

陈存仁科班出身,毕业后行医,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媒体《康健报》,次年开设诊所,并成为中医界的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抗议“废止中医案”。抗战爆发后,陈存仁“留在孤岛,插翼难飞,但屡次灾祸临到我身上,总能化险为夷”。

历经艰辛,陈存仁亲眼迎来抗战胜利,他在跑马厅看到“日本陆海空三军首领和成千上万的日本军民跪在地上,聆听日皇裕仁的投降停战命令。那时节,日本军民都痛哭流涕,跪在地上,解除军刀枪械,接受投降停战命令”。

在《抗战时代生活史》中,陈存仁自称写下“又悲愤又狂喜的生活情况”。凭借颇有传奇色彩的文风,他把当时光怪陆离的敌占岁月转告给了读者,其中包括各种各样艰难求生的故事。

陈存仁写到,沦陷后,“日本军人的每一种细小事情,大家传得很快”,比如老百姓进出租界时,日本宪兵要求脱帽鞠躬致敬,搜出香烟,如是英美牌子,就要打一耳光,如是中国香烟,就可顺利过去。于是人们都买一包本土烟带在身上,像通行证一样出示。

日本当局当时还在上海封锁外部新闻报道,先是停了所有反日报纸,安排日本报人接收。人们改用广播传播战事消息,日本人就下令让所有人上交短波收音机。

陈存仁有一个巨型落地收音机,“可以收听全世界的广播”,不舍得交出。于是他拆开收音机,把内部的机器藏起来,换了旧收音机配件进去,交到警局后,再“索还桃木空壳,放在客厅里当摆件”。

后来他才知道,很多上海人家都如法炮制,偷听短波与世界保持联系。“日本人在某处胜,某处败,上海人都很明白,只是因为在他们的铁蹄之下,不敢公开谈论而已。”


《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

苏智良、王海鸥 著

学林出版社 2025年7月

这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法国人道主义者饶家驹(1878~1946)的传奇一生。1937年11月,饶家驹在上海城隍庙周边建立安全区“饶家驹区”,为30万中国难民提供庇护。这是中国抗战史上首个由国际友人发起并成功运作的难民安全区,上海城隍庙现存饶家驹安全区纪念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及其团队历时20余年,遍访国内外档案、亲历者口述与历史建筑,还原了安全区的缘起、管理、日常生活及后续影响,披露饶家驹战后赴德国救济平民的善举。

《寻找马吉影片》

陈旻 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

译林出版社 2024年5月

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发掘与传播成为焦点。资深媒体人陈旻撰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编著的《寻找马吉影片》,记录了南京大屠杀重要的历史证据“马吉影片”的历史波折。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是与《拉贝日记》共同佐证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珍贵史料,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各方通力合作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将“37分钟”版马吉影片追回。书中含20余篇采访和一本别册,介绍了海外爱国人士和组织的种种努力,展示马吉影片从发现、公开到追回的细节,并附有马吉影片的解说词,直观还原马吉拍摄的现场画面。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

吴真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7月

这本书以著名作家郑振铎为主角,还原他与“文献保存同志会”同仁在八年中用书守卫家园的经历,绘就一幅书生报国的文化群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在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郑振铎1937至1945年留守上海期间的生活。在被敌伪追捕、生计无着的极端环境中,郑振铎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机智躲避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周旋于各势力之间。作者历时15年,根据日方视角的新文献,查实郑振铎及“文献保存同志会”与日本人争夺典籍的文化之战。书中揭露了日军对江南文献有组织的劫掠行为,延伸追溯了古书流转到中国香港、台北乃至东京的后续过程。

《上海抗日战争史》

余子道、张云、吴海勇、韩洪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8月

上海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全书分三册,展现1931~1945年上海抗日斗争的完整历程。上册聚焦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并详述一·二八淞沪抗战全过程。中册还原八·一三淞沪会战全貌,着重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救亡高潮和孤岛时期的隐蔽斗争。下册记述上海郊县游击战的开辟与发展,揭露日军残酷暴行,呈现上海人民艰苦抗争迎来胜利的全过程。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