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高端私立医院的“生存焦虑”:跟公立医院抢生意、愈发渴望医保

第一财经 2025-09-03 15:06:04 听新闻

作者:健闻咨询    责编:冯馨儿

一年前,中国的高端医疗圈因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拟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政策激起了一片水花。

一年前,中国的高端医疗圈激起了一片水花。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三部委联合发文,“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外商独资”四个字被视为突破性改变,成为高端私立医疗机构从业者眼中的重大利好。

自新政颁布之后,去年12月,天津鹏瑞利医院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今年3月,上海德达医院拿到了全国首个外商独资专科医院的牌照;7月初,广州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鹏瑞利康复医院项目落户,预计2026年底投入运营。

过往,虽然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但在具体执行中,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仅限于合资、合作。这次“外商独资”的浪头打来,高端非公医疗发展将此视为一次“新浪潮”的机会。

多位业内人士与我们交流表示:过去10年外资办医在中国打开了一个近200亿的小市场,发展进程却“步履蹒跚”。定位高端的外资医院经营得怎么样,更多在于高端医疗的市场能否维持这些医院的生存发展。

高端医疗的市场规模,恰恰是国内高端私立医疗机构正在面临的共同的挑战。

跟公立医院国际部抢生意

高端私立医疗机构的很多院长们将当下的处境描述为:内外夹击,夹缝中生存。

在这些院长的眼中,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其一,高端医疗险的商保客户流失,国际患者大幅数量减少;其二,高端的外资医院、私立医院,跟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尤其在高端私立医院云集的上海,公立医院的国际部开始扩张,冲击尤为强烈。

最近两年,上海公立医院的国际部飞速发展。

2023年9月,上海市正式颁布《关于本市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的工作方案》,首批确定13家三甲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作为试点单位。

有了政策激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头部三甲医院,在2023年、2024年纷纷成立新的国际医学中心,抑或对已有的国际部进行升级。在较短的时间内,公立医院国际部的业务规模仍然有限,它增长的速度却让民营医院院长们的内心危机四伏。

据一家高端医疗连锁的高管张文卓(化名)了解,2021年6月中山医院的国际部成立,2023年装修升级,“实际发展也就两年多三年不到的时间,收入体量已经达到了4、5个亿。”

原本就有限的商保患者,遭到了更激烈的争抢。

张文卓解释称,这些公立医院国际部的新收患者基本分两种:一是由自费病人转化,二是挖掘商保客户。“我们发现商保的池子这一块的影响很大,例如中山医院国际部的收入,其中大概30%以上是商保支付,相当于有超过一个亿的商保收入。”

高端医疗险并无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强势对手的加入,意味着高端私立的商保空间被压缩。

张文卓表示,“现在我们更主动拓展的是对于差异化服务有要求的自费患者,至于商保这一块,更多的是维护当前30%~40%的商保支付比例。”

公立医院发展国际部,对于高端私立医疗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民营医院的床位规模基本相当于一家综合二级医院,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选择着重发展某一个专科,而公立医院却能集全院之力支撑国际部的医疗水平。

一家医疗集团的运营高管赵鑫(化名)直言,社会办医疗机构真正要把全科做好是十分困难的,综合医疗实力强劲的头部三甲医院优势明显。他进一步解释,“人是一个整体,只有技术顶尖的外科医生没用,还得麻醉科强,重症医学强,术后监护强。例如心血管专科医院,假如过程中碰到一个神经相关的问题,很难快速请到专家会诊。”

作为公立医院体系的补充,私立医疗长期面临单床效益较低的问题,有的医院床位使用率大约在30%~40%左右,算下来医护人员的单位成本可能反而更高。

在一些院长眼里,高端私立医疗是在“为生存而战”,不谈盈利,而是追求“一年能比一年好”。

对医保的渴望愈发迫切

今年6月,隶属于新加坡医疗保健集团IHH的上海百汇医院也纳入了医保,成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医院。

“现在几乎所有医院都在寻求医保,连百汇这样以商保为主的、新加坡模式的外资医院都进了医保,这已经说明在国内医保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付体系。”赵鑫表示。

2018年,上海开始试点“自主定价+医保支付”的叠加式医保模式,允许高端私立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医保按比例报销医保支付标准范围的费用,余下费用由患者自付或商保报销,形成“医保+自费”或“医保+商保”的叠加支付模式。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嘉会国际医院、德达医院、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和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最早试点的五家机构。到2025年上半年,以百汇医院、和睦家新城医院为代表的民营机构也陆续申请获得了“叠加式医保”的定点资格。

从高端私立医院的角度来看,医保对“严肃医疗”的加成很大,尤其是一些医保保障比较充分的病种。例如外科、骨科、肿瘤等,医保能够报销部分费用,对业务收入的提升明显。

张文卓透露称:“IVF(辅助生殖技术)进了医保以后,原本上海某家医院一年有400例左右应用这一技术的患者,现在直接翻了一倍以上。因为医保大概能支付3万块钱,高端私立的自费定价6万元不到,相当于能够报销一半。”

赵鑫也提及,整体来看,目前高端私立机构的医保结算费用比例,仍然较小。“因为高端医疗险的报销范围或者待遇是比医保强的,商保患者感受不到政策的好处,它吸引的更多是纯自费患者。”

另一家专科的高端私立医院也在2018年上海的试点中,顺利成为上海“自主定价+医保支付”的医院之一。用这家医院院长王硕(化名)的话来说,当年经营压力大,“我坚决要求申请医保”。

王硕(化名)告诉《健闻咨询》,“如果也跟公立医院一样,按照DRG/DIP标准收费的话,医院是不可能生存的,所以从经济指标这个角度来讲,有了医保,又有自主定价的空间,生存下来的机会就明显增加了。”

虽然到目前为止,医院尚未摆脱生存压力,但至少正在一年比一年好。王硕表示,成为试点医院之一后,自主定价的部分如果占比太高,患者也承受不了,对高端私立医院来说,需要一个极力找平衡的过程。

比如,一个换瓣或者搭桥的心血管手术患者,如果在公立医院花8万块钱,在王硕的医院里大约要花费10~12万。

“医保报销的部分跟公立医院是一样的,我们医院的价格大概会加30~40%,增加的费用主要是手术费、技术费和查房的费用,也就是人力资源方面的费用加倍,还有一项是床位费,床位价格标准在50~1000多元的区间,患者可以自主选择。”

靠创新药械和商保,闯出一条新路

高端私立医院如何求生,在这些院长们的眼里无非有新旧两条路——传统优势是靠服务,新的优势是靠创新药械。

如果能二者叠加,吸引对医疗服务有差异化需求的患者,生存胜算的机会当然更大。

在市场“卷”到现在,高端私立医疗要具备的服务能力,已经不仅仅是环境、流程、人性关怀等附加性的服务,而是要真正提供公立医院不能提供的医疗服务。比如现在,在一些高端私立医疗的平台,机构可以发挥自身链接医生资源的能力,邀请国内不同顶尖医院的医生会诊,甚至为患者提供国际医生团队的建议。

张文卓直言,“以肺癌为例,上海乃至全中国最强的是上海胸科医院和肺科医院,但由于竞争性太强,他们很难在自己的医院里跟对方有诊疗上的来往,却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联合。”

跟公立医院打出优势差的另一关键是创新药械。尤其是在器械相关领域,高端私立医疗引进新技术更加积极。

赵鑫说,“2015年张强医生集团引进了腔内射频技术,当时,相当于这项技术在国内审批通过后第一周就开始在用了,可能过了半年到一年,公立医院才把这个项目引进去。”

随着新技术、新药进入市场的速度加速(新上市的肿瘤药,以及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技术等等),高端医疗机构跟商保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针对高端医疗险、肿瘤相关的带病体保险等产品,在保障责任上进行谈判。

张文卓举例解释称,“治疗肺小结节的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前两年刚刚在中国上市,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展非常普遍了。原来商保没有支气管镜机器人的收费项目,只有支气管镜或者切肺,而切肺的价格更高,所以它不仅对患者有利,对保司来说也有一定几率可能降低保费成本,还有利于厂商新技术的推广,我们作为院方就会主动跟保司进行沟通。”

拂开种种生存的细节,这些年高端私立医院过关斩将,等到了“外商独资”办医的政策,办好了牌照,能继续往何处去?

赵鑫跟多位业内定位高端的私立医疗机构院长们交流后,重新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大家想来想去的一条路还是专科化发展。因为医疗最离不开的是人才。”

赵鑫解释,一个好的人才甚至可以支撑一家医院,如果医院只有一两百床,只要一个专科强,基本上这家医院就能支撑起来了。如果是四五百张床的大型医院,两三个专科强,也就撑起来了。

当年办院时,找人的困境一直没有解决,直到王硕加入医院才走上正轨。“严肃医疗的人才在公立医院都算比较抢手,跑到非公医疗机构,绝大多数人下不了决心。很难招到真正的有学术影响力,技术又好,又能够撑起这个专业的人。”王硕说。

当继续追问王硕:拿到“外商独资”医院的牌照后,日子变好了吗?王硕说,正在好转,至少比去年亏的钱少了。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