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闭症学生入学报到遭劝退”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第一财经最新了解到,目前,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在征求家长意见后,邀请专业机构对该名自闭症学生小谭(化名)进行专业评估。涉事学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表示会根据第三方结果再重新评估该生是否合适入学以及是否适合随班就读。
第一财经记者还了解到,除小谭外,今年还有另一名自闭症学生在该校入学报到时被“劝退”。
接近小谭家长的知情人士、当地孤独症家长组织负责人以及多名法律、教育界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均提出,自闭症群体的个体差异大,不应该一刀切地认为这类心智障碍学生一定会对正常教育教学造成干扰或不具备随班学习的能力。“录取后又将学生‘劝退’”“亡羊补牢开展评估”等行为,反映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于自闭症群体的承接和认知能力存在不足,融合教育亟需完善。
“我们在等待评估结果。”第一财经10日上午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宣传部门了解到,如果评估认定学生具备入读该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如果评估后仍不符合要求,该校会积极推荐该生去往其他相关学校,如果仍面临入学困难,该校可能会推荐该生就业。
入学之争
自闭症(也即孤独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近年来国内外患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的脑部神经发育性障碍,患者通常会在儿童时期出现沟通与社交障碍,局部兴趣和刻板行为等,又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孩子常伴有发育迟缓,故而又常常被归为心智障碍群体。据前述接近小谭家长的知情人士透露,小谭是自闭症最轻的一种,最近十二年分别在普通小学、区特殊学校、广州市重点职高特教班就读。“他小学开始就生活自理,上学过程中他都能安坐于教室;出生以来十九年多也没有出现过伤人等危险行为。”
今年,小谭在职高毕业之际,通过了广东省残联的笔试、面试等选拔并最终获得推荐资质,于5月中旬收到了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录取专业为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但在8月底的入学报到时,小谭被校方以“相关残疾学生培养计划不招收孤独症学生”为由,建议不要就读该校。
小谭是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扬爱”)会员。据扬爱名誉理事长戴榕对第一财经介绍,该名学生属于自闭症群体中少数可以考取高职且智力水平和行为认知能力相对“拔尖”的轻度心智障碍人士。“除了该名学生外,还有另一名自闭症学生也在该校报到当天遭遇‘劝退’。”
小谭家长提出,校方提出“劝退”建议时,各大职校录取已经结束,这全然打乱了家长对小孩的规划和安排。与此同时,根据《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该校与残联合作的残疾人学生招生条件中确有“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的表述,但依然为自闭症孩子留出参加遴选的窗口。此外,但凡经过广东省残联推荐的学生,均需要上传残疾人证书。肢体残疾与智力残疾的编码不同,不同智力缺陷的数字编码也不同。换言之,如果该校确实不具备招收自闭症学生的能力,在前期报名、考核和录取等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发现并进行事前沟通。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官网上一则2024年发布的文章提到,该校系广东省首批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已针对残疾人学员情况建立了优秀的师资和后勤保障团队,并根据国家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要求为残疾人学员量身定制了课程内容。
9月9日晚间,“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微信公号发文称,近日,舆论关注“自闭症学生入学报到遭劝退”的消息,该校党委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工作组开展核查处理,将本着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原则进行妥善处置。接下来,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将商家长意见后,邀请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
“我们之前没有招收过自闭症孩子。如果学生通过评估,可以入学,那么下一步是单独为其安排老师培养?还是让学生随班就读?目前还不确定。”前述受访校方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而在戴榕看来,即便不是专门接收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学校,普通的高职院校也应该给予自主考取并被录取的轻度自闭症学生以学习空间。
“能考取高职/技校的自闭症孩子已是百里挑一了”
“该事件确实反映了特殊群体在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法律角度看,校方此前‘录取后再劝退’的做法难以站得住脚,也有悖于(残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保障的基本法律精神。”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医学伦理与法律系主任王岳对第一财经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王岳认为,该生已经通过了学校的笔试和面试,并收到了正式录取通知书,说明他符合学校的录取要求。“校方以‘担心对学校正常学生造成影响’为由拒绝接收,但在没有进行专业评估的情况下,这种担心缺乏事实依据,更多地是基于刻板印象而非实际考量。国内外有很多自闭症患者在学校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例子,他们在支持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融入集体生活。” 王岳说。
戴榕持相近观点。她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将小学、初中、高中到大专教育看作一个倒置的沙漏,能够从普通小学一路升至市重点职高特教班,并考取高职/技校的自闭症孩子已是百里挑一了。他们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通常不会对正常教育教学造成干扰并可以与普通学生同班学习技能。
“此外,相较于初中、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和社交环境更加宽松,没有理由孩子在经过初高中集中教学且需要长时间社交接触的环境后,反而在更加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存在不适应的情况。”戴榕表示。
近年来,戴榕陆续接触过的二十多名升入大专/技校的自闭症孩子,他们之中基本上都是按正常招生流程直接入学,走读不住宿,并没有出现过报到时或者入学后被“劝退”或者因为“不适应”而退学的情况。
另据戴榕介绍,自2013年起,广州市普通职业高中开始开设专门面向心智障碍初中毕业生招生的启能班(特教班),目前已经有13所中职学校启能班招收自闭症学生,能力较弱的心智障碍学生会选择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高班,同时,也有相当比例的孩子继续在职高进行随班就读。在此背景下,当地16岁以上心智障碍人士拥有高中学历的比例已从2012年的5%提升至2019年的超过40%。他们当中的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大专或者技工院校。
融合教育仍需更进一步
之所以职业教育体现对于自闭症学生的接纳度还不足,多名受访人士认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从全国整体来看,能像小谭一样在义务教育结束后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并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大专/技校的自闭症学生,还少之又少。高中及以上层次的“融合教育”亟需更进一步。
法学博士、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丁鹏告诉第一财经,自闭症等心智障碍者遭受排斥和歧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社交能力”显得不足。但从残障平等角度看,这些“不足”不仅存在个体因素,同时也与外部缺乏无障碍环境,密切相关。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教室,心智障碍者则可以“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受教育权,实现《残疾人条例》中“融合教育”。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莎茵进一步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伴随教育体系改革和自闭症早诊早治推进,大约有半数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之后,有条件的地区正在推进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部建设和职业院校对于特殊学生的接纳。但在完成前两步之后,真正能够自主考取大专,走向工作岗位的群体还占比较小。
她援引近年发布的一份全国性调研说:在调研期间,全国心智障碍群体的就业率不到10%。
“尤其是在目前承接自闭症学生高中教育的主要主体还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背景下,学生教育难以完全适配于升学考试,支撑孩子继续升造,能够考取并经过评估适合就读于高职院校或者技校的自闭症学生整体占比还较小且分布零星,这又导致高职教育对于自闭症学生的承接能力和认知存在客观上的不足。”陈莎茵提到。
“自闭症的特殊之处在于每个孩子教育的成功经验都无法复制。”陈莎茵认为,未来,我国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求学的自闭症学生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做好自闭症学生高等教育入学前评估和入学后支持就尤为关键。而这里的“事前评估”不仅针对孩子,也针对学校,评估后者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能力是否适合自闭症孩子成长。
疾病才是我们的敌人,而不是病人。
校方在报道当日曾以“不收自闭症学生”为由拒绝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机器人工程”作为新上榜的专业,跻身“薪”引力榜单前十。
80后全职妈妈朱矛矛花一年时间,接受了女儿确诊孤独症的残酷事实,又用一年时间写下一本双相情感障碍母亲养育孤独症女儿的真实手记《树儿:我的女儿来自星星》。
为残疾人发展进步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