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警方9月10日消息,一名就读香港大学的18岁内地女生,10日凌晨被发现从租住的大厦单位坠楼重伤,送医后不治身亡。据悉,死者此前曾卷入一宗假冒官员的电话诈骗案中,不排除因此寻短见。香港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案件。
第一财经记者多方了解发现,不仅仅是中国香港,在中国澳门,以及欧美读书的留学生,也都有过遭遇电诈的经历,警方也提示如何防范诈骗风险。
因电诈“陨落”不止一例
上述类似的事件曾在去年发生。
据香港媒体报道,2024年,一名“港漂”学生因堕入“假冒内地官员”电话骗案而跳楼轻生。该名19岁学生由辽宁来港读书,其后收到假冒内地官员的电话,对方指他涉及洗黑钱案,他闻言信以为真,答应按对方指示交出款项,于是不断向家人和朋友借钱缴款,合共转账了约200万港元,最终因承受不了压力,加上以为自己犯案而感到内疚,于是自尽。
今日,有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证实了该事件的真实性:“这是真实的情况。”
据香港警方此前介绍,香港警方去年共接获327宗内地学生在港涉及电信诈骗案,损失总金额超过2.3亿港元,平均每位学生被骗超过70万港元,当中八成受害人是第一年到港读书就受骗,部分在开学前已被卷入骗局。而被骗的内地学生,绝大部分被“假冒官员”蒙骗,家长也不知情。
这些电诈到底如何得逞?第一财经记者根据香港警务处官网公布的案例发现,香港警务处反诈骗协调中心曾公布一起有关“假冒官员电话骗案”的手法。
2021年6月,一名受害人收到自称中联办人员的骗徒来电,声称其在内地发布虚假新冠疫苗信息,触犯内地法律。受害人先后与三位自称内地执法人员的公安、检察官及法官的骗徒通话,对方称其涉及之案件严重,需要详尽调查。
其后,骗徒向受害人发送一个虚假的中国人民检察院网站链接156.226.83.98,并指示受害人登入连结及输入银行账户号码和密码等,作背景及资产审查。过程中,有多位自称特务的骗徒与受害人见面,并且将不同的Android手机交予受害人。
骗徒要求受害人将自己的电话卡插入新手机内使用。由于手机已安装恶意木马程序,可以截取由银行向受害人发送的一次性密码,因此骗徒可以汇走其账户内的存款,而受害人毫不知情。
骗徒多次要求受害人到银行分行,做大额转账。为免银行职员对巨额汇款起疑,骗徒伪造生意合同予受害人,指使受害人称汇款为生意用途,以应对银行职员的查询。 2022年4月,受害人将事件告知丈夫,方知受骗,随即到警署报案。受害人损失港币六千多万。
留学英国的被骗经历
而除了近期典型的香港案例,此类针对海外学子实施的“精准围猎”实际早已覆盖全球,曾在中国澳门,英国留学过的多位受访者都对第一财经提到自己或朋友曾接到诈骗电话的经历。
据来自上海的王欣(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几年前她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也经历过类似的电信诈骗,有骗子自称是通过大使馆联系的,来自国内住址当地警局的“警察”。
据王欣回忆,当时在与该“警察”视频核验过程中,自己没感觉到有什么异样,来电显示和接听后的语态、包括谈话的背景音都非常逼真,整个流程熟悉到特别像在国内警局或者相关机构办理事务。该“警察”会主动提供警号、地址及各种“官方”身份信息,也没有某些老款的诈骗口音、个人形象也一身正气,特别“警察叔叔”。
“虽然沟通过程中,我其实每进一步都半信半疑,但‘鬼使神差’地,在当时的语境下很容易跟着照做。”王欣回忆道,那时候北京时间仍是半夜凌晨,自己不便直接与家属语音沟通验证,再加上当时自己还是会倾向于相信或者想着聊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的心态。
不过据王欣描述,几乎就在上述流程结束几个小时后,在国内时间的清晨,她就接到了来自国内父母的语音电话,并应当时已赶到家中的国内警方的要求,进行了直接的语音沟通。“好在最后没有被诈骗得手,”据国内警方向王欣及其家人介绍,此类跨境诈骗团伙变动很快,都使用的虚拟号和虚拟IP,警察只能追索信号尽快出警提醒,但是一旦完成了汇款,由于涉及跨国跨境,几乎不可能追索回来。
“在外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彼时,国内的警方通过其父母电话对王欣强调:“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国内的警方会直接线下出警联系你在国内的父母,没有任何情况是需要你在国外通过视频/线上配合的,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据王欣描述,现在回想起来,诈骗者已经深度研究过这个年龄段海外留学生的画像,并且在沟通时能熟练掌握精神控制的话术,充分研究利用了留学生心理、与国内的时间差和信息差。
面对猖獗的电诈,香港警方也特别提醒,如收到不知名人士来电,特别是自称执法人员的来电,要提高警觉。必要时同家人或朋友商量。警方重申,执法人员绝不会要求任何人进行转账汇款或交收现金,或交出银行资料以调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