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财社论:惠民生是促消费的基础和动力

第一财经 2025-09-18 21:25:43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谢涓

既满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又能推动释放消费潜力。

日前,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说,《政策措施》的亮点主要体现为“三个坚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

“三个坚持”中,惠民生和促销费相结合列在第一位。这反映出一个基本逻辑:惠民生是促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动力之源,而促消费也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径。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消费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正是建立在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的基础上。

可以看到,《政策措施》提出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还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举措,都已经跳出了传统上对消费的定义。这体现了既满足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又能推动释放消费潜力。这是惠民生促销费的更高层次体现。

今后,要继续发挥好惠民生、促消费的巨大动能作用,一方面是要逐步增强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能力。

从大的方面说,要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消费层级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只有持续推动形成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4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3%,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一势头必须保持并让居民深切感受到。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在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上,要对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等作出重大部署。现在,这些要求正在逐步得到落实。

从金融政策支持上来说,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既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也让消费者真正减轻负担、得到实惠。

9月1日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由国家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给予利息补贴,最高可享3000元贴息优惠;第四批“国补”690亿元资金将于今年10月底前下达,从而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下达计划。

这3000亿元“国补”对消费者来说是真金白银;对财政部门来说,虽然面临很大支出压力,但也会收获相应成果。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8个月,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均保持正增长。

要继续发挥好惠民生促销费的巨大动能作用,另一方面是要从整体上提高消费质量、促进消费。

供给和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的消费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也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当前,消费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

比如,年轻群体渴望“体验式生活、个性化表达”,银发群体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农村地区期盼“消费升级、服务提质”。

针对不同群体的要求,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满足新需求的重要抓手。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孔德军表示:将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增加优质消费供给,创新和丰富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新的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活力进一步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是必须遵从的指针。此前在上述方面出现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从制度建设和监管上严格防范。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隐患、运营管理更加可靠,以及食品安全更有保障等。

总之,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要求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从具体环节入手,可以增加消费市场活力;从大处着眼,可以增强消费增长的动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