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了,做了所有市场人士都预料到的事情,但是接下来的市场反应,估计出乎了鲍威尔的预料,所有股市一齐上涨。美股指数齐创新高,连对经济周期敏感的罗素2000指数也破顶摸高。高信用公司债与零风险国债之间的息差缩至80点,上次见到如此公司债价格是在1998年。不光美股涨,全世界股市都跟着涨,MSCI所有国家世界指数走出新高,新兴市场更是奋勇争先。资金好像忘记了美联储为什么降息(就业市场出了问题,美国经济和消费前景蒙上阴影),将兴奋点放在了持续下降的资金成本上。
相对于股市,商品市场好像对需求的判断更清醒一点。能源、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多下挫。黄金白银升势凌厉,金价一度冲破每盎司3740美元。恐慌指数VIX下探15.5,资金在增加风险权重的路上狂奔。FOMO(踏空恐惧症)令更多资金涌入风险资产市场,美银美林报告称,上周见到今年单周最多的资金冲进各国股市。美元指数走高,对政策利率敏感的两年期国债受压。
美联储决定下调联邦基金利率25点,不仅降息幅度温和,而且对未来利率预测也很温和。点阵图预期到今年底利率中位数达到3.6%,比三个月前预期的3.9%多出了一码;到明年年底预期中位数为3.4%,三个月前为3.6%,连一码都不到。
就业市场数据则出现了大问题,过去三个月平均每月新增就业仅2.9万个。美联储认为劳工市场需要每个月制造5万个新就业机会,经济才能维持稳定。尽管如此,货币当局对经济失速并不太紧张。美联储GDPNow模型显示,目前美国经济以大约3.3%的速度增长,比起上半年1.4%的增长,经济在反弹,而且相比历史平均水平不差。
目前美国失业率为4.3%,略高于过去几个月,但远远低于本世纪前两个十年的平均值。虽然今年许多企业冻结了请人,但解雇现象并不普遍。同时,人力供应也在下降,越来越多婴儿潮出生的人退出全职工作,非法移民又遭受遣散,所以在劳工供需层面,美联储暂未感受到太大压力。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说,降息是风险管理。在美联储稳定物价和就业最大化双重目标中,决策聚焦(或者说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转向了就业,但是劳工市场暂不需要“救火”。同时通货膨胀在反弹中,而且物价主要源头不在关税(以后不知),而在服务价格。尽管美联储开始倾向于相信关税效果是一次性的,但是通胀重回2%的政策目标或许需要较长的时间。
迫于政治压力,美联储“看数据行事”的借口难以再用了,美国进入了按部就班式的降息模式,逐步将利率调向中性水平。除非出现重大数据意外或金融事件,美联储应该不会大码降息,免得惊吓市场。笔者维持今年剩下两次会议每次降息25点,明年每季度降息25点的预测。
这种模式或许在美联储新主席5月份履职后会改变。下一任主席一定是白宫意志的坚定执行者。而明年中期选举的议题将主要聚焦就业,保就业将成为特朗普的政治任务。笔者预言,在新主席的带领下,美国利率会迅速走向中性水平,甚至不排除到2%。
日本央行的举动更有意思,更令人感到意外。日本银行在刚刚结束的例会上决定维持利率在0.5%不变,这在政局不稳、关税战尚存不确定性之际,完全符合市场预料。但是本次会议有两名委员投了反对票,主张加息。这在日本央行是非常罕见的,给了市场想象空间。
更令人意外的是,日本银行宣布出售过去量化宽松时期买入的ETF,每年出售6200亿日元组合。日本银行持有76万亿日元的ETF组合,以这个速度出售,需要超过120年才能售罄。此举象征意义颇大,但对股市冲击有限,不排除运作稳定后央行加快抛售速度。这是一笔庞大的财富,出售后所得资金可以为日本政府带来各种财政层面的操作空间(包括减税),所以许多政客都在打这笔“横财”的主意。
接下来日本央行的挑战是,如何重启加息程序。笔者认为,如果日本选出下一任首相而日元汇率没有大的波动,日本央行可能会抓住10月机会直接加息,幅度与1月份的25点相若(期货市场给出10月份50%的概率加息)。如果市场环境不理想,加息可能被延迟至今年底或明年初。历史上看,行长植田不太看重对市场的预期管理,更在意加息时机成熟与否。
本周数据焦点是美国8月PCE通胀,预料核心PCE环比略降至0.2%。中国社会融资和日本东京CPI数据也值得关注。
【作者系淡水泉(香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的官方立场和预测,亦非投资建议或劝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