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目的是严厉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具体包括: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份、地域、性别等信息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挑动群体间矛盾;挑起网络暴力戾气,策划、演绎打架斗殴、恶意刁难等剧本,宣扬“以暴制暴”;以“内幕消息”等方式,拼凑剪辑或者利用矩阵账号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公共政策等谣言信息。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11亿人,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一些负面情绪的滋生和传播扩展之地。
对负面情绪的消极作用决不可以忽视。从“当事个体”方面来说,一旦成为网络热点人物并被贴上了负面标签,就可能会被“开盒”,很多信息甚至是张冠李戴、恶意歪曲,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影响。这样的例子有不少,教训历历在目。恶意制造负面情绪的网络现象已经违背了公序良俗的法治基本原则。
从规范社会秩序方面来说,网络恶意负面情绪影响的累积叠加,可能会消解公众信心,滋生不良价值导向,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群体负面情绪累积叠加还可能突破自身边界、激化社会矛盾,滋生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
对网络挑动负面情绪进行严厉整治,平台的责任是首要的。
网络负面情绪的起点在个体,扩散的关键在平台,没有平台就实现不了负面情绪的恶意传播和扩大。
因此,针对此次专项行动,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强调,各地网信部门要严格对照工作要求,加强排查处置,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督促平台做好落实整改,各网站平台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切实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9月1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公告称,有的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要求地方网信办对相关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措施。
平台热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作出价值判断的重要渠道。如果平台不认真判断,也会成为负面情绪的重要转播平台。中央网信办是在重点领域抓住了重点环节,并且会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
其次是要严格对挑动负面情绪源头责任人的处罚。
挑动负面情绪的重要渠道是制造虚假信息。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旨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乱象,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突出问题。其中明确了从严采取长期禁言、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
应该看到,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不仅仅会受到长期禁言、关闭账号等处置,更严重的要负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
再次是积极创造抵制网络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社会大环境。
中央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次专项行动中,鼓励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报,共同抵制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等行为。
同样重要的是,谣言和负面情绪止于智者,公众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增强会大大缩小网络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空间。
如前所述,一些网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负面情绪的重要“群众基础”。负面情绪的挑动和传播具有感染性、流动性、连续性和扩大性的特点。很多情况下,这种负面情绪对社会发展并无益处,而成为情绪的发泄点。
整治网络恶意挑动负面情绪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对违法违规平台施以雷霆手段,也要求对广大网民进行长期引导,提升其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实根基。
全面排查话题、榜单、推荐、弹幕、评论等重点环节。
短视频行业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迅猛发展,侵权现象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和复杂化特点。
视频中所谓“吓唬病人割掉正常器官”“夸大病情”“司法鉴定结果造假”等内容系恶意捏造。
此次修订围绕当前反不正当竞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细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和认定标准,增加了多项规则。
“柴怼怼”“孟栖笔谈”“车说道”等涉企网络“黑嘴”被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