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算力需求高速增长,全球主要云厂商资本投入加快,数据中心作为AI算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正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和建设热潮。
OpenAI、甲骨文和软银近日联合宣布,将向星际之门计划追加4000亿美元投资,在美国新建五座AI数据中心,未来目标投资总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国内科技巨头阿里巴巴也表示,正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研究机构Omdia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超过657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近一倍。
在这一轮由AI拉动的数据中心建设热潮之下,诸多细分产业链都将成为受益者。其中,光模块作为数据服务器集群实现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不仅会迎来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AI大模型训练驱动的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率的指数级增长,光模块也将加速技术迭代步伐。
2025年以来,800G光模块销量持续暴涨,1.6T光模块需求也呈现明显提升趋势。据Light Counting预测,2025年800G光模块需求将达1800万支,1.6T出货量约270万支。麦肯锡预测,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121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近700亿元,CAGR达13.4%。其中1.6T细分市场超10亿美元,将成为最具成长性的黄金赛道。
“目前正处于数据中心密集建设的关键窗口期,800G和1.6T光模块需求快速增长,已成为全行业重要的发展机遇。”鸿辉光通董事长黄惠良对第一财经表示,作为国内光通信器件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鸿辉光通也正在加快光模块相关产品的验证和产能部署,以把握这一市场机遇。
从填充材料到光芯片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家以光纤光缆填充膏起家的光通信材料龙头企业,鸿辉光通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迅速打破了外资垄断,先后在光纤光缆填充膏和光纤被覆PBT材料领域实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公司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光通信器件领域。
黄惠良表示,光通信材料业务的发展稳定了公司发展的根基,而光器件业务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随着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升温,尤其在AI驱动下数通行业天花板迅速打开,光芯片产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年以来数通领域光模块的需求增长非常迅速,作为二级供应商,公司薄膜滤光片、AWG器件产品订单增长越来越快,需求量很大。”
早在2012年,鸿辉光通就已经迈出了向光通信器件转型的第一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攻克了PLC晶圆技术,并掌握了PLC光器件全流程的制造工艺,成为国内少数实现PLC光分路器芯片自主化生产的厂商之一。基于PLC技术平台,公司还先后在AWG芯片、光开关芯片等领域进行了长足的研发。
AWG芯片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和易于集成封装等优点,是波分复用(WDM)技术最常用的无源光芯片之一,广泛应用在光模块的WDM系统中。随着AI浪潮和数据中心大量建设,基于AWG芯片的光引擎产品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AWG芯片制造工艺属于半导体工艺,能够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产成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成本控制能力,这对于中游光器件厂商而言,也成为其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的关键。
得益于拥有较高毛利率水平数通领域薄膜滤光片的加持及AWG封装项目的投产,2025年上半年,鸿辉光通光器件业务收入在提升60%的同时,毛利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远超传统的光通信材料业务。
坚定推进镀膜赛道应用创新
2021年,鸿辉光通收购了美国Molex在中国上海的全资子公司上海光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鸿辉光联,从而在PLC技术平台之外又增加了光学镀膜技术能力,并借此成功切入光通信用薄膜滤光片(TFF)领域。
黄惠良介绍称,鸿辉光通依托高端光学镀膜技术能力,近年来逐渐打造了集镀膜、光学冷加工和测试耦合封装为一体的生产线,覆盖从设计到工艺,从新品研发到量产的管控团队,公司也成为国内较早实现批量化生产全系列WDM滤光片的厂家。
基于薄膜滤光片技术而诞生的Z-Block方案是WDM另一主流的技术路径,与AWG方案相比各有所长,以至于两个方案会分场景长期共存。相较于AWG方案,Z-Block方案具有光学指标更为出色,有助于降低激光器链路功率预算和方便光电探测器耦合对准。
鸿辉光联夏翔博士表示,随着需求推进,Z-Block与AWG方案光组件都会逐渐向800G、1.6T乃至更高带宽方向演进,不过Z-Block方案所使用的薄膜滤光片光学性能相对更为优秀、温度稳定性更好等诸多优点,有望更快完成产品验证进入客户供应链体系。黄惠良认为,在当前数据中心加速建设的关键时期,薄膜滤光片产品的这一优势将成为公司快速拓展数通业务市场空间的关键。同时,公司具备的先进光学冷加工和镀膜技术,在CPO等先进封装技术领域也具有独特优势,其中的无源光器件如FAU、MT、高密度连接器等成为公司后续发展和增量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为光通信领域提供高端产品,鸿辉光联还拥有为生物医疗、激光等领域提供薄膜滤光片、组件的能力。
在生物医疗领域,公司供应的滤光片产品能够覆盖体外诊断(IVD)诸多领域,例如:荧光检测、免疫分析、基因测序以及流式细胞仪等多种高端应用领域,正逐步实现对进口高端荧光滤光片的国产替代。“近年来国内医学检测需求快速增长,并且国内设备进口替代需求很大,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黄惠良说道。
在激光领域,公司具有为高功率光器件提供滤光片解决方案的能力,产品覆盖532nm、905nm、1064nm以及1550nm等多个波段,包括BP/Edge filter等类型,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激光、车用和低空飞行器使用激光雷达、高功率雷达以及超远距离测距设备等。
黄惠良透露,通过不断科研攻关,鸿辉光联团队的薄膜滤光片已经完成了在医疗和激光领域的布局,实现了批量化的产品销售。其中,为了推动在激光领域布局的深度和广度,公司还在武汉成立研发中心,并组建了博士团队,发挥现有无源光芯片和光器件的核心优势,以推进激光器先进封装、外置光源及配套光引擎产品的研发、验证和批量制造交付。他表示:“推动滤光片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是我们接下来两三年的重要工作方向,在研发方面还会有很大的投入。”
思源电气的故事要从上海交大实验室的一个小项目说起,靠避雷器监测仪和消弧线圈敲开电力设备市场大门,随后像搭积木一样不断丰富产品线,把高压电器、互感器、GIS设备、大功率电力电子、继电保护等关键环节一一补齐,并通过投资并购进军储能、汽车电子、芯片等新兴领域,2018年切入变压器市场后已能提供从单一设备到整体方案的全套服务;作为民企,它坚持 “慢工出细活”,愿意花五到十年完成可靠性验证,用稳定质量和贴心服务赢得客户,海外业务七年增长近四倍,依托国内完整供应链和庞大工程师团队在全球市场兼具价格优势与服务能力;在全球电网投资持续升温、预计2040年可能突破万亿美元规模的背景下,其当前全球市占率不足1%,仅在优势产品领域就有3474亿元海外空间,若借鉴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拓展路径,未来海外收入有望增长十倍以上,成为中国制造业名副其实的 “隐形冠军”。
每当缺氧“警报”拉响,就会触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飙升、血管收缩、夜间血压异常增高等症状,进而损伤血管壁,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储能+可再生能源”协同模式或成AIDC建设标配。
更多分析师加入看多更多贵金属行列。
巨头正在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构建闭环AI帝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