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重点聚焦AI及低空经济等领域

第一财经 2025-09-29 21:02:42 听新闻

作者:祝嫣然    责编:刘晓雷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向民营企业倾斜。

作为破解当前投资困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迎来新进展。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29日在发布会上透露,为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李超表示,正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到具体项目,后续将督促各地方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民间投资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向民营企业倾斜。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将发布,部署拓宽民间投资空间,破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隐性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有望撬动6万亿投资

我国政策性金融工具运用由来已久。比如,2022年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通过补充项目资本金、撬动配套融资,对重大项目形成精准支持。

近期,投资增长持续承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111亿元,同比增长0.5%,从6月起投资累计增速放缓幅度连续三个月超过1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

分领域来看,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1%,较前7个月回落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涨幅较1~7月回落1.2个百分点。中国银河证券指出,当前稳增长政策更多强调“精准、可持续”,未出台大规模强刺激政策,因此基建对冲经济下行的能力弱于前期,基建投资回升速度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预计年末政府会加快基建投资,对冲其他投资和出口的下滑。

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于2025年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国家发改委曾在8月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报批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9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下半年工作时也提到,将加快设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根据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测算,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撬动投资6万亿左右,相当于2024年宽口径下基建投资总额的24.4%。预计政策工具落地后,三年内每年可推动基建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他指出,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出后,当年基建投资增速从上年的0.2%升至11.5%,2023~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也分别达到8.2%和9.2%,持续处于较高增长水平。

“准财政”工具的重点投向

今年5月以来,广东、江苏、河北、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的地市级发改委及部分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题培训暨项目申报培训会议,以期抢抓机遇,精准对接项目和资金。

从各地公开信息来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农业农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

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商务局6月3日发布消息称,5月21日,湖州市商务局组织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上争取工作部署会。会议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市场化机制弥补财政短板,由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旨在解决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是稳投资的关键抓手。下一步,湖州各区县商务部门将协同发改委、农发行等单位,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等深入开展项目排摸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做好后续项目申报,全力向上争取相关政策要素支持。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准财政”工具,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周期拉动有效投资的政策选择。该工具意在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其投资领域可能包括消费基础设施、“两重”“两新”等。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分析,在地产周期持续磨底、货币政策空间收窄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对中国逆周期调节的实际效果至关重要。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三季度落地,乐观情形下有望拉动广义信贷扩张约4.4万亿元。新工具形成的实物工作量有望拉动年内基建投资约2个百分点。

拓宽民间投资空间

5000亿规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向民营企业倾斜。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黄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工具将有100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彰显国家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

民间投资连续负增长,亟需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受房地产下行、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低于投资总体增速。2025年1~8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3%,连续3个月负增长;扣除房地产,民间投资增速仍低于总体,仅为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分析,受国际环境变化、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有所放缓。尽管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部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民间投资面临一定压力,但从未来发展看,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民间投资增长有支撑。

民间投资对稳就业、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9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要聚焦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国家发改委8月底也提到,将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对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领域重大项目设定民间投资参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9月28日,郑栅洁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就“十五五”时期扩大有效投资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深入分析所在行业领域的投资现状、投资潜力,并对“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郑栅洁强调,民间投资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风向标,对稳就业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经济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希望企业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投资机遇、深挖投资潜力,为企业未来发展打牢基础,为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他透露,将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实施一批务实举措,加强产业、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同时,坚持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即将发布的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于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将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李超29日在发布会上也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行动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和广阔的机遇。民营企业是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的生力军,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先锋队。

她谈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人工智能发展还面临算力资源不足、数据获取难、技术门槛高等问题。发改委将多措并举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行动。在政策上,在“两重”建设中支持国产算力、模型、语料库发展,加大“两新”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将更多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在资金上,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为企业使用算力服务提供补贴,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项目上,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应用中试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应用典型案例。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既要高度重视、加快解决造成民间投资下滑的各种营商环境等深层次问题,也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民间投资变化,在国内冷静对待产能过剩领域的投资下滑,全面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通过全方位提振消费、繁荣资本市场来扩大民间投资,在国外支持民营企业全球化投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