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财社论:激发新质生产力,需要社会合力

第一财经 2025-10-20 21:31:29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任绍敏

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今年以来,国民经济顶压前行,不仅稳住了基本盘,不少关键领域还实现了新突破、新提升;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快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为实现全年主要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在答记者问时指出,前三季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新产业新产品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增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绿色转型步伐稳健,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技术改造继续深化,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换上新的增长引擎。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有效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也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

今后一个时期,新质生产力发挥的推动作用会更加重要。

要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其一,要加强规划设计。

正在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锚定坐标和方向。相信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

日前,求是网发表了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与现实问题》的深度调查文章,其中提出,要以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为引领,将新质生产力纳入“十五五”规划纲要核心内容,从国家层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技术路线、产业布局、实施路径、序时进度等。

在强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家总体规划的同时,也要求地方上做好具体规划,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要综合考量基础要素、发展要素、支撑要素等条件的制约。

其二,要持续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投入。

今年以来,各方面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新兴领域投资扩产,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8.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入围数量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这都与持续加大投入相关。

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推动债券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等。

此后在资本市场和财税优惠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出了许多支持措施,财税方面的支持措施也陆续推出,并且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惠”。

其三,要充分发挥各类经济主体的作用。

今年9月发布的《2025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2024年,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43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3.59%,高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0.91个百分点。

入围企业也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从成果转化看,入围企业共有30万项有效专利实现产业化。

这也充分反映出民营企业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及相关国有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筑基”作用,社会资本则是激活市场活力与技术转化的重要引擎。

今年5月20日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要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民营企业大有可为的基础和广阔空间。

总之,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当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新质生产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还要在总体规划、多方投入等方面下足功夫。唯有如此,中国的技术和产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匹配自身的经济规模和体量,构筑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坚实基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