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双速”困境下,需重塑ESG评价标准

第一财经 2025-11-19 20:58:20 听新闻

作者:刘茗    责编:任绍敏

不同国家、地区在推进速度、政策力度和企业响应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全球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这无疑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抹亮色。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最紧迫的气候危机,并审视节能减排和责任承担时,一个令人不安的“双速”现象越发明显。

全球ESG责任的“双速”现象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ESG实践,尤其是环境相关行动(如应对气候变化)上,不同国家、地区在推进速度、政策力度和企业响应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经济基础、政策导向、技术能力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不仅阻碍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加剧着全球的不平等。

这种“双速”现象的体现是多维度的,首先是时间差与速度差。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碳排放,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早实现了“碳达峰”,相反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旺盛,排放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消除贫困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其次是能力差。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干旱、洪涝)、水资源短缺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尤为剧烈。这些发展中国家往往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和资源。相反,发达国家拥有更先进的预警系统、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更雄厚的财政能力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这种差距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不成比例地落在最脆弱的群体身上,进一步削弱了其发展潜力,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是资金与技术差。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同时这些国家也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大规模的绿色投资。然而,发展中国家想获取这些关键技术和所需资金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引入绿色技术要面临高昂的技术许可费用以及部分发达国家对敏感技术出口的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虽有减排需求,却因成本过高或技术限制而难以大规模部署先进的低碳技术。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全球普遍重视节能减碳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碳排放,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的今日,它们减碳的目标与任务要比发展中国家轻很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拥有经济与技术的积累,在减碳方面的成本也比发展中国家低很多。这些差异与差距形成了当前的“双速”困境。而“双速”困境在ESG实践中,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还存在于行业和企业之间。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原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核心原则之一,也是解决“双速”困境的基本思路。它承认所有国家都有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但同时也认识到各国在历史排放、发展水平、能力和需求方面的差异。ESG作为目前绿色投资、企业责任、应对环境与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评价工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双速”问题。要打破“双速”僵局,构建公平有效的全球ESG评分机制,需要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主体差异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充分考虑国际差异。应根据各国当前和历史排放、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和转型需求,重新界定和量化“区别”。尤其是在评价不同国家的企业的ESG水平时,要考虑地域差异性。同样数量的减排量,不同国家企业为之付出的努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ESG评价标准上建议加上“国家权重系数”,以降低不公平性。

第二,根据行业特点设计额外加分与减分项。充分考虑与追溯历史,如:重点碳排放量大的行业由于其“历史排放”未计算在内,因此需要对整个行业的企业ESG评分设计一定分值的减分项,以增强跨行业对比的公平性。针对从事绿色技术研发、绿色金融,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企业,在ESG评分中设计额外加分项。

第三,增加绿色转型考量因素。绿色转型不应以牺牲部分群体的生计和发展为代价,尤其是在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经济体中。在ESG评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节能减碳对能耗大的传统行业的影响,留给它们绿色转型的时间,鼓励它们进行绿色转型。建议将企业的减碳趋势以及在绿色转型上的投入作为主要考量,不能一刀切地跨行业比较减排量绝对值。

“双速”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国家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不公平,不同主体在历史责任、所处阶段、资金、技术与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化,要求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一刀切”模式,深入理解并实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ESG的评价标准进行差异化调整。

气候变化无国界,只有全球共同努力、负责任的合作,才能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仅是解决“双速”困境的核心思想,更要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重塑ESG评分标准,减少各主体间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唯有如此,全球ESG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各主体才能携手并进,共同承担责任,真正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作者系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ESG专委会专家组专家)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