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风电出海重构商业模式: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第一财经 2025-10-22 16:53:18 听新闻

作者:郭霁莹    责编:陈姗姗

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变成“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国风电供应链正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进入海外市场,“出海”成为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的高频话题。

业内认为,中国风电出海绝非简单的产品外销,而是产业链全球话语权的战略突围,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企业在融入当地生态的同时,要将本轮出海作为人才梯队培养、品牌重塑、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重构的绝佳机会。

出海正当时

“公司今年风机出口额预计将增长7-8倍,海外市场对所有风电整机商都有很大吸引力。”运达股份(300772.SZ)副总经理魏敏在会上介绍,2024年中国风电出口规模增长超七成,头部企业海外订单充足。

技术积累与标杆项目撑起了企业出海的底气。魏敏表示,海外业务布局中,沙特阿尔加特风电项目是公司在中东市场奠定基础的关键。该项目总装机容量1.1吉瓦,选用了运达股份80台7.7兆瓦的双馈智能风电机组,是沙特当地单机容量最大的机型,为公司贡献了较大出口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区域情况,中国风电企业采取了不同出海打法。

以西欧为例,当地此前通过一些保护政策排斥中国企业进入。此一背景下,运达股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塞尔维亚签订了较多订单。“我们也非常关注阿塞拜疆,它与欧盟签了输电协议。公司希望在这些核心市场周边布局,展现中国风机的可靠性与竞争力。”魏敏说。

明阳智能(601615.SH)则采取“直击腹地”策略。公司近日公告,拟投资15亿英镑(约142.1亿元人民币),在苏格兰建设英国首个全产业链一体化风电机组制造基地,用于建设海上与漂浮式风电机组制造工厂,计划在2028年底实现风电机舱与叶片制造厂的首批投产。

“海外市场潜力巨大。”明阳智能表示,通过本次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公司打造一个服务于英国、欧洲及其他非亚洲市场的海上风电中心,推动公司成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本土化挑战

因地制宜是海外布局的关键。弗兰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威能极)CEO勾建辉认为,风电出海没有统一最优解,“农村包围城市”还是“直击腹地”,需依企业资源定夺。主机厂商盲目扎堆易导致内卷,零部件企业则可灵活选择,比如随中国主机厂商协同出海,或响应国际客户独立布局。​

但勾建辉提醒,任何路径都不能抱有“家电下乡”心态。“中国风电行业全球关注度极高,塔架倒塌、设备召回,短时间内就能传遍全球。哪怕在欠发达地区销售,也要坚持一个标准,产品质量绝不能降。”他强调。

国际化战略之下,本土化带来的深层挑战更需直面。斯凯孚中国副总裁、CTO钱卫华表示,中国风机凭借大型化、低成本优势崛起,但海外布局正在重塑定价逻辑:本土建厂、打造供应链,将推高采购、人工、厂房、服务各项成本,中国风电的传统优势将日渐式微。而在成本之外,如何融入当地生态,解决ESG、员工培养、合规经营等问题,需要企业提前考量。

钱卫华认为,出海是企业商业模式的“重生”。他表示,供应链构建、管理团队培养等国际化布局,并非三五年的短工,斯凯孚深耕中国数十年,才实现近95%的本土化率。他提醒,国内风机尚未完全实现设计寿命20年的全生命周期验证,技术输出需谨慎,不能只盯短期销售额,后续服务却跟不上。“建立一个品牌要十余年,但毁掉美誉度可能仅需一两年。”

跨越成本、技术与战略关卡后,读懂海外市场真实需求才是价值升级的核心。标普全球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总监彭澄瑶分析称,海外对中国清洁能源的需求,不只是便宜的风机、光伏板或电池,更希望能复制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借助中国企业输出的技术与产能拉动就业、培养技能人才,优化电力结构。

“风电产业对上游原材料依赖度低于光伏、电池,在能源转型、拉动地方经济等维度更具优势。”彭澄瑶强调,中国风电企业出海,思维需转向当地市场需要我们做什么,从“在海外的中国公司”变成“中国人投资的海外公司”,通过培育本地供应链、输出管理经验,以“know how”软实力助力当地产业链建设,方能赢得长期共赢。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