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其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科技实力快速提升的推动力一方面来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来自持续加大的科研投入。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体制改革催生的活力是促进投入增加、取得更多成果的重要因素。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有很多。举例来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使得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更加高效,完善了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
在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上,数据表明,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更为可喜的是,2024年,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43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3.59%,高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0.91个百分点。
在24日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现代化作为支撑,而科技现代化又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中就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
今后,首先是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现代化不是通过借鉴或跟随之后,再“创新”就可以实现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建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还要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这一重要部署一方面体现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要,也反映出通过原始创新实现“领跑”的需要。对此,基础性研究领域投入需要持续加大,具有原创性质研究的投入要不遗余力,从而在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局面。
其次,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生产力。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尤其是要优化青年创新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要让科研人员的成果可以在资本市场得到实际回报。这不但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动能。
再次,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投入的局面。
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要看到,体制内的科研结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科研组织、科技评价、收入分配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活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而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群体,机制上更加灵活,收入分配上更有吸引力。两者可以互相借鉴,也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融合。
今年5月20日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也明确,要引导民营经济组织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总之,“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基本途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重要保障作用,也要充分激励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让各种力量蓬勃涌动。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其中。
中外宾朋互致问候、和乐融融,共同祝福中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已从伦理投资演变为全球资本市场核心议程。曾被寄望成为通用商业语言的ESG,在当前多极化世界格局下,未能凝聚全球共识,反而成为不同发展模式、文化价值和治理逻辑冲突的场域。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使ESG不再是纯技术或财务框架,而是反映不同文明体对现代化、国家与市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政治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