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年年买种”到“多赢未来”!中国“自留种”推动南南合作,孕育稻米新未来

第一财经 2025-10-29 17:34:37 听新闻

作者:钱小岩    责编:潘寅茹

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农业科研最大的投入者。

“我们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有很多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在谈到全球粮食安全时,向第一财经记者如是说。

气候变化对粮食供应的影响已广为所知,而地缘政治的挑战已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变量,樊胜根预测道,“按现今的情况发展下去,粮价会推高,同时波动性也会越来越强,导致全球很多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营养健康的餐食。”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北京平谷召开,全球粮食安全在大会上成为热议话题,而破解当前危机的方法,其实就藏在大会的名称之中——“创新”。

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农民正在查看稻米长势 (第一财经记者钱小岩摄)

中国农业创新

除了在具体技术领域引领创新,中国也在更广阔的全球合作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樊胜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所谓创新,简而言之就是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东西”,与通常相对狭隘的理解不同,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创新,乃至于像“南南合作”这样的制度创新。

在水稻领域,中国的创新源源不断,促进着“南南合作”的加深。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其创新优势不言而喻。

但杂交水稻依然有不少继续创新的空间。杂交水稻的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优势无法遗传,种植后无法将其后代留种用作下一年使用。若想种植高产量的杂交稻,每年都得花上一笔不菲的成本购买新种子。在中国,常规稻种只需三四元一斤,而杂交稻种的单价通常要三四十元一斤,好的甚至要一百多元一斤。对于非洲稻农来说,更是难以承受。

其实自然界中存在一种通过种子进行克隆繁殖的无性生殖方式——无融合生殖。如果将这种生殖方式引入杂交农作物中,就有望实现杂交作物自留种。

2019年,美国科学家和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分别在常规稻和杂交稻中建立了人工无融合生殖体系,首次获得了水稻的克隆种子,为杂交稻进行自留种提供了可能,如今这项技术还在进一步科研攻关之中。

这项突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尼乌库普(Martien van Nieuwkoop)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融合生殖水稻如果最终能够获得成功,将改变“游戏规则”。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旗下的非洲水稻中心也已同步参与其中,负责在非洲的一些试验。尼乌库普预计,未来几年内将能验证无融合生殖水稻在田间的最终表现,并确认其是否成功。

就像在无融合生殖水稻试验过程中展示的,尼乌库普认为,中非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词是“共同创造”,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国拥有知识和资源,但在非洲推广的过程中无法简单复制,需要与非洲伙伴携手进行本地化改造。为此,中国和国际组织正携手盖茨基金会,培训非洲科学家,增强非洲自身参与“共同创造”的能力。

中国与“世界农科院”

樊胜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农业科研最大的投入者,在自我创新的同时也有必要与“世界农科院”加强合作,参与全球农业治理。

樊胜根所说的“世界农科院”,本名为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它是一个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69个国家以及国际及区域组织共同支持的唯一的国际农业科研组织。

CGIAR汇聚约1万名科学家与技术人员,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各类实验室,掌握11座基因库,无偿保存并开放约77万份作物种质资源,为全球育种与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樊胜根表示,CGIAR管理的基因库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是未来农业创新的基础。

同时,“世界农科院”对与中国的合作也充满期待。CGIAR首席科学家米拉赫(Sandra Milach)虽然上任仅九个月,但已敏锐地捕捉到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CGIAR与许多中国机构的议程高度一致,能很好地互补”。

“虽然非洲大陆拥有全球最多的可耕土地,但单产却是最低的,每年要从外部进口60亿美元的大米,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米拉赫用数据来阐释非洲农业的困境与潜力。她表示,中国和非洲一样,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都是小农户,在针对小农户的机械设备创新方面,对非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樊胜根还对第一财经强调,非洲农业的蓬勃发展,将减少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甚至在未来形成对外的粮食出口能力。这种局面将是多赢的:非洲赢了;中国也因此获得了更稳定、更多元的粮食进口来源;全球粮食总供给增加,市场供需更为平衡,所有国家都会受益于一个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系统。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