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超额完成规划目标,迈入“十五五”,新能源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全文发布,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今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对新型能源体系的表述与“十四五”相比,整体差别不是特别大,这体现出中国低碳发展政策的—致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进一步明确了量化目标: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对于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有三项工作。郑栅洁提出,一是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二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调节性电源;三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林伯强表示,《建议》提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转型,同时强调了供给侧和需求侧建设。“相较而言,《建议》对能源转型提出更系统、务实、明确的要求。”
“‘十五五’期间新能源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大规模布局建设电网侧储能。”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只有加快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支持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大幅增加。
电网侧储能,是指在专用站址建设,直接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设施。“未来五年,应在电网侧加大力度布局储能,这将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国家低碳转型有巨大的溢出效应。”林伯强说。
对于《建议》中提到的更大力度发展风电,记者注意到,在风电行业,1000多家风能企业的代表近期联合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到中国风电“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相比2020年提出的装机目标,年均装机量翻番。
金风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曹志刚认为,这一目标反映出,“十五五”时期,中国风电行业将转变思维,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将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风电行业产品开发、商业模式,甚至全球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商业模式方面,“绿电+氢氨醇”“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概念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建议》还明确提出,中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背景下,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绿氢应用等新业态是节能降碳的可选有效方案。
郑栅洁指出,据测算,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还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十五五”时期,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将为绿色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此外,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将在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力争实现节能量1.5亿吨标准煤以上,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