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财社论:用有温度的治理驱动经济发展

第一财经 2025-10-29 22:00:44 听新闻

作者:一财评论员    责编:谢涓

投资于人是“十五五”规划最振奋人心的亮点。

内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

28日新华社受权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由15个部分、61条内容构建的建议稿,作为“十五五”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更加重视总需求问题,提出了大力提振消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方针。

其中,拉动内需尤其是最终消费成为“十五五”规划中相当突出的一个战略基点。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如今已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秩序面临严重挑战;国内则存在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等问题。

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警示,长期以来驱动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投资-出口的动力火车,对护航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独木难支的风险,如何让庞大人口基数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将这一潜能释放出来,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的战略支点。

近年来内需正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这缘于投资于物的内需拉动,其背后是投资力量。“十五五”规划在第五部分明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等,针对性地点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问题,那就是民生和投资于人等方面的长期缺位。

显然,投资于人是“十五五”规划最振奋人心的亮点。人是所有经济要素中最活跃的一个,是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归宿,将更多资源投资于人,通过完善基于透明性担保和防护性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人提供触手可及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为人提供现期、跨期交易自由的经济社会秩序,让每一个个体基于个体偏好产生的微观动机,有效转化为可量化的宏观行为,庞大的市场规模才能找到开发的出入口。

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例,这些内容表面看是新供给内容,但其内核依然是需求尤其是消费层面的内容。这是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罢,要真正掌舵航向,最终需要的是消费汇聚的市场承载力,而市场本质上就是挖掘亿万人的个性化偏好,使其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科技产生深度匹配和连接。

如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现代材料、生物制造等,要尽可能与个体偏好建立有效连接,服务于人的需求,真正转化成经济可行性,唯有构建起人能消费得起、愿意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才能拥有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

为此,市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道,技术、商品和服务等则是道生万物的物。因此,投资于人是一个丰富的信念体系,其首先需正视人的价值,这需要将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围绕的中心来设计和建构,将更多资源投资于如何为人提供合法权益自由施展的空间,为人提供将展示真实显示偏好作为自利最大化的制度场景,赋予每个人定义各自美好生活的能力。这就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信念,改革经济社会制度矩阵。

有效需求不足至少缘于两大问题,一是人们缺乏有效购买力,导致人们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市场现在和未来的购买力;二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

解决前一个问题,需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人们提供现实获得感,同时加快推进社保福利改革,降低人们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正如“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指出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更加优化更可持续。

对于后一个问题,需构建法治化的消费市场,降低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明道优术,合众践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十五五”规划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基点放置在了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上,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深刻透析了经济社会发展之道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因为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广的自由度,在个体需求偏好与供给体系间搭建起高效连接,从而成为中国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底气和豪气。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