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国产替代对冲内卷、下行压力,科技型民企如何穿越周期

第一财经 2025-10-30 19:58:38 听新闻

作者:缪琦    责编:姚君青

国家最新的顶层设计,还在持续为国产化趋势和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加注燃料。

作为汽车模拟芯片龙头,纳芯微CEO王升杨当前的乐观,并不仅仅因为个性使然。

纳芯微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5.24亿元,同比大增79.49%。其中,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三成以上,累计汽车芯片出货量突破9.8亿颗。

“我们的增长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长带来的需求提升,二是对进口芯片的替代效应,这两部分叠加后,增速自然会高于行业大盘。”王升杨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强调了国产替代的影响,“汽车模拟芯片领域原本以国外品牌为主,这两年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推进替代,但目前替代比例还不高,整个汽车模拟芯片领域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在10%左右”。这也意味着,国产芯片的存量替代空间依然巨大。

在当前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加剧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产业正承受着“内卷”与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但一批科技型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却显出别样的气候——在国产替代浪潮持续涌动的大趋势中,它们的体感温度要高一些。

资本聚集,人才回流

对于中国芯片企业而言,日子并不总是好过的。王升杨表示,在2018年之前,全球模拟芯片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工艺迭代速度放缓,行业整合加剧,而中国企业却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因为模拟芯片的技术壁垒高,且外资企业已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和客户体系。

2018年之后,美国将芯片作为“制裁工具”,更让中国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车企、工业设备厂商等下游客户开始主动推动芯片国产化,这为中国芯片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王升杨明显感受到,资本开始向芯片领域聚集,人才回流趋势明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国产化进程。

“现在应届生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变化。”王升杨说,他们自己毕业时,外企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应届生优先选择中国本土科技企业,这反映出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在提升,也是当下人才流动的重要趋势。

和王升杨同样意气风发的并非少数。

2023年,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下称“国科炭美”)创始人陈成猛作为当年“南太湖精英计划”A类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带着新一代碳基储能材料技术闯入了长三角的新能源供应链。这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成果转化企业。2024年,千吨级硬炭工业示范线在浙江湖州投产。当年下旬,他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从山西搬到了浙江。

“2025年与中国中煤合作实现煤基硬炭量产的同时,我们还完成了新型载硅多孔炭的中试,加速了对进口材料的替代。”陈成猛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煤炭资源,为先进炭材料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中国构建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更为这些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验证场景。

在他看来,受电化学储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牵引,市场越来越多地选择像它们这样的科技型本土企业,“一旦有验证机会,国产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指日可待”。2025年,国科炭美已完成三轮融资,正在推进第四轮并启动了万吨级硬炭和多孔炭材料联合产线建设。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于2018年创办的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孔辉科技”),也用自主研发的空气弹簧打败了国外的竞争对手,填补了国产空白。

空气弹簧是空气悬架系统的核心元件,用于替代传统金属弹簧来支撑车身和缓冲震动。作为国内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OEM量产供货的第一家,“技术学院派”出身的孔辉科技在新能源汽车兴起和国产化替代的“东风”下迎来了产业化的加速期。

在纯电动车兴起之前,空气悬架只出现在宝马、保时捷等80万元以上的豪华燃油车中,技术则主要掌握在德国企业手中。电动车带来的汽车形态变化,为重塑汽车供应链创造了可能性。而这家如今已很难“隐形”的隐形冠军抓住了机会——连续两年在中国空气弹簧市场占有率第一,市占率超四成。如今,他们自主研发的主动横向稳定杆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亮点,也接到了部分高端国际车企抛出的“绣球”。

“我们的增长还是比较稳健的。”孔辉科技空簧事业部负责人刘浩对第一财经表示,面对中国汽车整体增速有所放缓的大趋势,短期机会并不少。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调整等政策影响,他认为四季度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可能会创下新高,中长期也将呈现整体上行态势。随着电控空气悬架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孔辉科技也有望在明年保持增长。

资金压力仍大,“出海”加码

这些科技企业近年来的业绩爆发和产能扩张,在当前普遍投资谨慎、收缩的趋势下显得格外突出。这是它们成为各地招引重点和资本“宠儿”的动因,也是结果。科技型创业者过上了有盼头的“好日子”,而在大环境波动和创业压力下,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面临融资和技术迭代等挑战。

港交所于10月27日披露,已于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的纳芯微(688052.SH)最近半年内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根据招股书,纳芯微在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分别约为16.70亿元、13.11亿元、19.60亿元、15.24亿元;同期,年/期内全面收益总额分别约为2.50亿元、-3.05亿元、-4.04亿元、-7558.6万元。

产能与市场扩张之下,企业的利润亏损并不让人意外,经历起伏也是长期经营不得不面临的“常态”。虽然享受着国产替代带来的时代红利,但面对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和激烈竞争,持续增强能力建设、主动调整结构并加码“出海”,无疑是这些科技领头者须时刻思考的课题。

选择赴港上市,王升杨坦言,目的之一的确是补充资金储备,“希望通过港股上市募集更多资金,为后续发展储备‘弹药’,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其次,也为海外战略提供支撑,“从‘聚焦中国市场’转向‘经营全球市场’,更好地服务海外业务”。

虽然已在细分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但研发投入较高并且还在快速“上量”的孔辉科技也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正在筹备上市的它们,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迎来重要时间节点。同时,身处产能上升期的它们,也“渴求”更充足的基层和中高层技术人才供应。刘浩透露,孔辉科技去年通过了某全球头部巨头的准入审核,正式进入这家车企的全球供应商体系,目前正积极依托德国子公司进军国际市场。

其实在“日子好过”的时候,王升杨就提前作出了预判:“在行业火热期,企业容易陷入‘重规模、轻能力’的误区,核心能力建设跟不上规模增长。”为此,他们开始推进专项项目,聚焦核心能力建设。

2023年,行业进入低谷期,王升杨反而淡定了。在他看来,海外市场和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此时的投入将为后续增长奠定基础。为此,他们继续扩大海外团队,推进与欧洲客户的合作;持续投入研发,布局座舱、底盘安全等新领域。

“事实证明,这些投入是有效的,今年海外业务的增长和新领域的突破,都得益于当时的坚持。”他表示,目前海外业务增势强但绝对体量还不大,因为海外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体系相对成熟,客户认证周期较长。不过,随着项目在今明两年陆续进入量产阶段,海外业务增长不乏支撑。

陈成猛说,从品种上来说,在炭材料领域还有很多可以替代进口的。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他们也已开始着手布局海外市场,预计明年将迎来业绩的爆发。

不管是芯片、新材料还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上述这些科技型民企,都在部分领域实现了“0到1”的突破。接下来的挑战,除了开拓更多领域的“0到1”,还有从“1到100”的迭代与优化。

王升杨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在成熟制程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从“1到100”即从“有”到“优”,比如在晶圆制造环节,国内晶圆厂的工艺平台与外企的自有工厂相比仍存在代际差距。毕竟外企的成熟工艺经过多年迭代,在性能、可靠性、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这导致部分国产品牌在竞争力上仍有差距。不过,这种差距是工程化层面的,并非不可逾越。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工艺优化,几年内有望缩小甚至弥补这一差距。

国家最新的顶层设计,还在持续为国产化趋势和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加注燃料。

于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并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分论第一部分,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议》还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明确,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