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建议》共有15个部分、61条,分为三大板块。其中,第二板块从第三到第十四部分为分论,分领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与“十四五”规划相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内容提前了四位。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正逐渐碎片化。在这份指导“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关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工作部署大幅前置,充分展示了我国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应对外部冲击是最大挑战
《建议》延续了2022年底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总体判断,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延续了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总体判断。
党的二十大指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建议》分析“十五五”时期的国际形势时指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同时,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事实上,少数国家甚至倒打一耙,以“去风险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试图从源头全方位阻断中国的技术进步路径,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依赖。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建议》提出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日前,国务院“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要求强化全局思维,准确把握“十五五”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充分估计可能的外部冲击、做好应对准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统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并专章部署“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十五五”规划是进一步细化落实相关战略部署。
扩大高水平开放意义重大
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虽然“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比如,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优质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必然要求。《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这也延续了“十四五”规划的提法。2018年以来,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减少制约要素流动的“边境上”和“边境后”壁垒,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坚实的战略支撑。同时,我国不断以高水平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破除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助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大国担当。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少数国家推行“回岸”“近岸”或“友岸”贸易,乃至挥舞关税大棒重置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但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始终秉承开放的“双循环”发展理念,贸易和金融开放均已步入双向开放的“深水区”。现在,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八年名列世界榜首,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创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持续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到2024年累计意向成交超过5000亿美元,助力各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困局,彰显中国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中国不仅是利用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利用外资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此外,我国还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中国方案,助力共建国家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宣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这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在高水平开放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是既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以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安全保障,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当前,在外部极限施压的情况下,我们还有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的自信,拥有“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的底气,正是缘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巨大引力,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难以替代的主导地位。今年以来,通过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反制,我们有力有效地捍卫了我国对外经贸合法权益。这再次生动表明,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纠缠格局,确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
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领跑
《建议》提出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从以下方面作了重要部署:
一是稳步推动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涵。下一步,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要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要聚焦打造开放高地,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
二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自主开放、单边开放是我国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主动、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选择。近期,继“中国游”火爆外网后,“中国购”又成为海外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就得益于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下一步,要有序扩大我国商品、服务、资本、劳务等市场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推动构建和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秩序。
三是推动贸易创新发展。货物贸易方面,要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服务贸易方面,要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数字贸易方面,要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同时,还要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加大力度扩大进口。
四是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反映了我们既看国内生产总值(GDP)也看国民总收入(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的观念转变,有助于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今年三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口径)同比增长6.2%,九个季度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上半年,民间部门连续两个季度对外金融资产大于负债,或将成为我国逐步迈向成熟净债权国的起点。下一步,要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五是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下一步,要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升人民币计价、支付、投融资、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要统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有序推进在岸金融市场、产品和机构双向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加强外汇政策供给,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竞争有序的外汇市场。要持续建设和发展自主可控、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切实提升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水平和监管能力。
“十五五”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自觉地把国家发展置于全球格局中谋划推进,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建设国内强大市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应对外部风险,趋利避害、把握主动,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部署与重要纲领。
“新能源汽车”自“十二五”以来首次没有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中。
核能的新发展、大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水平核安全的基础上。
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
面向“十五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思路日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