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专家解读:“十五五”如何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第一财经 2025-11-10 10:21:33 听新闻

作者:章轲    责编:胥会云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微观实践。

“郡县治,天下安”。全国1864个县和县级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作为国家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

“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如何发展?11月8日,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2025年会上,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的提法,对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县域经济需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他说,当前,县域经济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县域经济正从国民经济“末梢”上升为战略“枢纽”,在双循环格局中承担着承上启下、固本强基的关键使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与后劲。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2020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超过30%。预计未来县城将聚集更多人口和产业,县域经济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县域经济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三重维度。”田惠敏说,一是国家战略支撑。东部62个“千亿县”领跑全国,贡献全国县域经济总量近三成;二是产业转移枢纽。如广东省云浮市通过“链主企业+配套园区”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形成完整金属智能制造产业链;三是粮食安全基石。如东北平原县域推广超级稻、高油大豆,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产能,筑牢“压舱石”。

他认为,千县千面,贵在求精。唯有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在产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方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书写“小城大业”的精彩篇章。

田惠敏分析说,专业功能县城需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构建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完整创新生态。通过深化“链长制”提升产业链韧性,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推进产城融合强化承载能力。以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为导向,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比如,在先进制造集群方面,江苏省昆山市推动15条重点产业链升级,GDP已连续三年突破5000亿元;在商贸文旅融合方面,浙江省义乌市以“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双轮驱动,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401亿元,占其当年出口总额的24%;在农旅价值转化方面,重庆市城口县打造老腊肉全产业链,通过品牌塑造与电商赋能,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县域经济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图为福建一个县级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田惠敏说,农业主产区应以三产融合激活乡村动能,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业态;培育“农业+电商+文旅”模式,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产业链纵向贯通、价值链横向拓展,筑牢粮食“压舱石”,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如山东省曹县依托电商年销售额破百亿元,形成服装加工、物流配送完整链条;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浙江省安吉县完成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开辟了“两山”转化通道。

近年来,数字化浪潮为县域经济打开“超车弯道”,通过技术嫁接与模式革新,传统县域产业正迸发出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田惠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县域要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场景。以昆山市为例,其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

“县域需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供应链的精准管理和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田惠敏表示,发展活力取决于制度弹性,县域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方能激活内生动力。

他建议,面向未来,县域经济需以“精准施策”替代“千篇一律”,通过机制设计与平台搭建,为高质量发展铺设长效轨道。比如,可构建“一县一策”产业图谱,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推广昆山-金寨“研发飞地”模式,建立东部研发+中西部生产的跨区域产业链;探索“税收共享”机制,按比例反哺原籍地公共服务。探索GEP核算与市场化交易,通过水权、林权、碳汇等生态资源确权入市,将“绿水青山”量化为可交易、可融资的资产。

“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微观实践。”田惠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县域正以“各美其美”的姿态,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基石。未来,随着“一县一策”精准落地、飞地协作深化、数字底座夯实、生态价值显化,县域经济必将释放出更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2025年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拉动消费和内需的重要引擎,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县域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借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