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消费者置顶“财富”和“健康”,国内外品牌怎么应对?

第一财经 2025-11-10 15:50:01 听新闻

作者:缪琦    责编:胥会云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是值得”。

2025年,在美妆护肤领域,偏好国货的消费者比例已经超过国际品牌,3C数码与家电领域的变化更为猛烈——国货不仅实现反超,还占据了明显的主导地位。从美妆到家电,从食品饮料到服饰鞋帽,几乎所有品类的市场天平都已明显向国货倾斜。

11月10日,埃森哲在第八届进博会闭幕当天发布的中国消费洞察报告(下称“报告”),用数据揭示了品牌竞争格局的变化,也用一线的消费洞察数据,为国内外的品牌提供了应对变局的思路和建议。

性价比不是低价,而是可被验证

在“国货全面崛起,竞争格局重写”的背景下,国际品牌在一线城市和高收入人群中仍是主流选择。

报告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在3C品类中依然偏好国际品牌,美妆护肤领域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从收入层次来看,高收入群体整体更倾向于国际品牌,特别是在美妆护肤领域,国际品牌仍保持明显优势。

但趋势必须被正视——国际品牌的优势正逐渐收缩到少数高技术、高溢价的品类以及高收入群体,其竞争优势的“护城河”越来越窄。与此同时,国产品牌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产品特色,逐步突破中高端市场,形成全面攻势。

究其原因,消费者购买国货的三大动力分别为:性价比高、产品有特色、情绪价值和文化自信。

“追求性价比不是低价,而是可被验证。”埃森哲大中华区Song事业部总裁王怡隽表示,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于性价比的追求也并非低价,而是“可被验证”。这样的变化,让品牌旧公式失效。

理性升级的同时,消费者需求也呈现出“分化且动态,并更相信自己的判断”的趋势。报告显示,产品特色、促销力度、营销方式与店员服务对吸引消费者尝试新品牌的影响力明显提升(均较2021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主播/博主推荐、明星代言的影响力下降(分别下降3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近七成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46%)或反感(22%)。

把“财富”和“健康”置顶,年轻人尤其明显

消费需求的变化,其根源是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新的主张。换言之,人们的追求变了。

报告发现,疫情余波、市场承压、就业压力,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财富。当前几乎每个人群的优先级都发生了变化,把“财富”和“健康”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25年,看重健康的消费者占比87%(相比2021年上升9个百分点);看重财富占比47%(上升12个百分点)。对应地,对于事业和爱情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均下降8个百分点),对个人成长也下降了6个百分点。

其中,年轻群体(90~00后)对财富和健康的重视提升最明显;中坚群体(70~80后)面对职场不确定性的上升,转而直接追求财富本身;年长群体(60后)也将重心转向财富积累与个人爱好。

根据报告,人生优先级变化已落实于实际行动。消费者积极关注健康(86%)、存款(74%)、学习新技能(61%),共筑确定性的“安全三角”。过去一年,消费者开始更多感受当下,比如改善居住环境、增加与家人朋友相处时间(57%);通过旅行、看展览等丰富生活体验(38%);为自己购买礼物(20%)。

八成消费者高频使用AI,品牌要怎么做?

在这种变化之中,近八成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高频使用AI工具——77%的消费者表示自己每周/每天高频使用AI;在60后人群中这一比例也达57%。

面对这种技术变革和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品牌应该怎么做?

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大中华区Song研究总监邓玲表示,年轻人在重新审视,“什么是值得”。比如让自己高兴的方式是值得关注的,但又并非什么都会上头,消费者是清醒的,需求也很精准。

这也意味着,在正视“短期内需不足、消费动力偏弱”现实的基础上,要看到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中国正在稳健步入中等富裕社会,一个更成熟、更自信、更理性的庞大消费群体逐渐成型,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越发强烈,并持续升级和进阶。

报告认为,中国消费者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功能性需求还是情感性需求(如文化归属感、审美认同),并暗自标记了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但消费者也是“多元且矛盾”

的,同一个消费者可能在不同的场景或品类中,截然相反地追求极致性价比或是情感溢价。这种需求的分化与动态,是对品牌传统策略的又一个挑战。

对企业而言,王怡隽提出,在消费高度理性的背景下,产品力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品牌需明确定位,通过功能创新、性能提升与情绪价值传递,为目标消费者提供“有理由的溢价”,创造清晰且可感知的回报。

其次,品牌应摒弃单向灌输,转而在生活触点中提供高质量陪伴,通过传递深层文化与情感价值,逐步积累消费者信任与偏好。其中,企业可借助AI、大数据与社交聆听等技术,持续追踪并预判消费者需求变化,通过全渠道互动促进用户反馈与产品共创,构建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

另外,品牌需在直接互动中提供独特体验,并通过整合零方、第一方及情景数据,构建智能用户画像,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互动。品牌应在AI交互场景中保持可见性与差异化,并将AI赋能于产品开发至客户服务的全链路,提升整体效率与精准度。她强调,想要充分释放AI价值,品牌应建立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并与监管机构及产业链伙伴协同、共建信任机制。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