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持续带来多部舞台力作。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中国国家话剧院《死无葬身之地》与ARTRA自定艺《钟摆》《切线》等剧目相继上演,展现舞台艺术的多元面貌。
本届“ARTRA自定艺”与2025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多项活动联动,共同营造11月申城浓厚的艺术季氛围。
香港芭蕾舞团《布兰诗歌》
《布兰诗歌》由香港芭蕾舞团与香港管弦乐团联袂呈献,含《布兰诗歌》和《最后的歌》两部作品,于11月14日、15日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连演三场。
演出以环绕舞台的九米高台构筑出修道院的内景空间,逾百位歌唱家登台献唱,场面恢弘。这两部作品均获第24届香港舞蹈年奖肯定——《布兰诗歌》获“杰出大型场地舞蹈制作”奖,《最后的歌》编舞胡颂威获“杰出编舞”奖。

《布兰诗歌》以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为中世纪诗歌谱写的音乐为蓝本,探讨财富、爱情与欲望等永恒命题。编舞卫承天融入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的文学意象,讲述身处伊丽莎白时代的青年变成女人并停止衰老、在20世纪20年代坠入爱河的故事。
《最后的歌》灵感源自王尔德《夜莺与玫瑰》,在巴赫的乐章中,通过“王尔德”与“夜莺”的对话,探讨美的意义与艺术创作的本质。简约诗意的布景与服装,将夜莺的灵动与艺术家的挣扎巧妙映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死无葬身之地》
中国国家话剧院重排萨特名作《死无葬身之地》,由查明哲执导,海清、邢佳栋等主演,11月14日至16日登陆上音歌剧院。此剧以极限境遇中的人性抉择,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适逢萨特诞辰120周年,这部写于1945年、首演于1946年的剧作,讲述二战末期一群法国游击队员被俘后经历的肉体与精神考验。该剧自1997年首演于中国后多次复排,此次新版意在为当下观众带来思考。
导演查明哲以“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为空间构思,阁楼中,游击队员们戴着手铐,蜷缩在昏暗光线里;楼下审讯室中,民团分子展开残忍的刑讯。通过一道粗粝的纱幕,两个空间被巧妙连通——楼下刑讯的红光渗入阁楼,楼上人物的剪影则投至审讯室。舞美以流动光影完成哲学意象的视觉转译,让演员的群像表演在极端情境中更显张力。
ARTRA自定艺《钟摆》与《切线》
作为艺术节两年一度的企划,“ARTRA自定艺”于2023年首次启动,持续在全球范围内邀约艺术创作者,以多学科、跨媒介融合为特色,开展项目委约与邀请制作,推动舞台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对话与发展。
今年“ARTRA自定艺”带来的大型装置表演《钟摆》与全景声光舞台《切线》于11月13日至15日分别在西岸梦中心·梦工场和YOUNG剧场上演。

《钟摆》由澳大利亚编舞家露西·格林与打击乐艺术家马蒂亚斯·沙克-阿诺特合作创作。39座精密钟摆装置构建出一个融合舞蹈、声音与机械运动的表演现场。机械的规律摆动与舞者的身体回应彼此对话,带领观众步入一场关于时间与存在的冥想。
《切线》凝聚日本媒体艺术家高谷史郎30年的跨界实践,通过精密的光影设计与声场构建,打造一个挑战感知的场域,模糊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作品选用已故艺术家坂本龙一最后专辑《12》中的曲目,其深邃乐音与视觉呼应,延续了艺术家领衔的前卫团体Dumb Type与坂本龙一之间的艺术对话,为作品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