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固体杨枝甘露一天卖出25万份!当液体讲不出新故事,茶饮卷向新赛道

第一财经 2025-11-25 20:31:49 听新闻

作者:揭书宜    责编:陈姗姗

AI速读
节省3分钟阅读时间

{{aisd}}

AI生成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前述内容由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智能生成,相关AI内容力求但不保证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等。请用户注意甄别,第一财经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如您有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可以联系我们 yonghu@yicai.com
能把甜品做成“招牌插件”而非“第二曲线”的品牌极少,多数门店会在新鲜感退潮后面临SKU瘦身,到时候谁优先砍掉固体,谁才能把杯量、毛利、品牌定位重新拉回主航道。

近日,甜品界的“新晋网红”——“固体杨枝甘露”刷屏各大社交平台热榜,不仅带动网友纷纷动手DIY,更引得全行业品牌跟进。

半切开的芒果做底,铺一层厚实的酸奶,最后点缀上西柚、西米、爆爆珠等小料,便是固体杨枝甘露的做法。

看似是新的流量密码,实则映照出新茶饮行业在同质化红海中,为讲出新故事、寻找新增长点而进行的艰难突围。

流量密码

“热度高的时候固体杨枝甘露一天能卖100-200杯。”江西南昌的茶百道店长王豪表示。

茶百道方面的数据显示,固体杨枝甘露系列产品上市首日全国总销量接近25万杯。茶百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推出的固体版在保留网友DIY的核心创意基础上进行了升级:选用新鲜芒果块,搭配活菌酸奶,小料方面加入芋圆、布丁、西米和西柚,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口感层次。

不仅是茶百道。沪上阿姨、益禾堂、七分甜、宝珠奶酪、满记甜品等茶饮/甜品品牌也上线了固体杨枝甘露。烘焙、水果赛道的企业也来分一杯羹,包括切果now、德罗心、鲜果派对、四记糖水;甚至零售商超赛道的盒马鲜生也推出了固体杨枝甘露。就连海底捞也推出了相关活动,在部分门店,用户在海底捞门店用餐,对出暗号“捞起杨枝甘露”,就能每桌免费解锁一份。

一边是各大品牌争相推出,另一边,固体杨枝甘露也已悄然现身于夜市。在社交网络上,随处可见消费者和博主们花式晒图,分享自己的创意吃法。

“其实杨枝甘露并不是最近才火的,早几年液体杨枝甘露一直都有着不错的销量,整个新茶饮赛道的创新升级迭代空间其实在进一步缩小,所以现在会出现‘老品新作’的现象。整体去看,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跨界混搭产品出来,赛道的竞争进入更加白热化的阶段,新茶饮的整体的创新应该还会持续。”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

资深企业管理专家、高级经济师董鹏也认为,新茶饮赛道的卷度升级,饮品固体化、甜品化是必然的演进。当一个赛道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头部效应和同质化风险就会显著增加。品牌需要不断突破消费者认知边界,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差异化优势。将液态饮品“固体化”或“甜品化”,本质上是茶饮品牌对产品形态和消费场景的创新延展。

液体难讲新故事?

“对于门店来说,固体杨枝甘露利润率不算太高。刚上市的时候,这款产品19元,一些消费者用完平台的券,我们入账9-10元一杯。单是芒果就要200克,还有其他的料,做的步骤还很麻烦。”王豪说。

业内也有观点对固体杨枝甘露持审慎态度。

董鹏认为,饮品固体化、甜品化对赛道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但长期来看,利大于弊。短期内,一些品牌可能因为盲目跟风而分散精力,影响在核心饮品上的深度打磨,甚至可能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确实可能稀释部分品牌的垂直度。然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种创新是赛道成熟和升级的标志。它拓宽了茶饮品牌的边界,使其从单一的“解渴”或“提神”功能,向“场景化”、“体验化”、“社交化”等多元价值延伸。

国家注册审核员李锦堤认为,卷到临界点,液体已经讲不出新故事。把一杯杨枝甘露做成固体,表面是创意,本质是焦虑——菜单三个月一换、原料堆到天花板,消费者仍觉“没新鲜感”。饮品固体化、甜品化,是用形态差打时间差,把“喝”变成“吃”,把下午茶变成轻零食,在社交媒体里制造二次传播。当供应链、门店时长、坪效都触顶,品牌只能横向扩边界,用咀嚼感延长停留时间,用甜品溢价对冲奶茶价格战。“这是存量市场里的增量表演,不是灵感爆发,是生存算术。”

李锦堤分析称,打卡照确实能冲销量,但固体SKU把吧台动线拉慢30%,员工培训、冷链、包材成本全部上扬。但售卖固体杨枝甘露还有个弊端是,一旦记忆点被咀嚼感占据,回头客想喝纯茶时可能绕过你。垂直度稀释后,供应链复杂度上升,规模效应反而下降。能把甜品做成“招牌插件”而非“第二曲线”的品牌极少,多数门店会在新鲜感退潮后面临SKU瘦身,到时候谁优先砍掉固体,谁才能把杯量、毛利、品牌定位重新拉回主航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